[拼音]:jiaoyu xinlixue
[外文]:educational psychology
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简史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俄国教育家κ.Д.乌申斯基在其《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1869)一书曾论述教育的心理基础。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心理学教科书》(1816)、《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问题讨论书信集》(1831)、《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 6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快感,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J.H.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W.A.莱和E.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1903)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莫伊曼是W.冯特的学生,专修实验心理学。他的两部实验教育学著作《实验教育学导论讲义》(1907)和《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中的论述,都没有脱离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此外,Π.Ф.卡普捷列夫的《乡村小学教师用的教育心理学》(1877)、美国J.M.鲍德温的《初等心理学与教育》(1887)、W.詹姆斯的《向教师谈心理学》(1887)、日本伊泽修二的《教育学》(1882)、汤原元一的《教育心理学》(1899)等著作,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E.L.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由陆志韦、萧孝嵘、赵演等人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成为当时对中国最有影响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3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巴甫洛夫之后,对中国教育心理学有较大影响的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他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科学根据,为以后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初期,潘菽主编的新编教科书《教育心理学》出版,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和学科心理分别进行论述。编写时适当采用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成就。“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被迫中断了10年。教育心理学研究恢复以后,出版了张德琇的《教育心理研究》,介绍了美国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并评论其得失。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是一本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80年代初期,苏联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也介绍到中国来。当今,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研究任务和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下列5个方面,即①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
(2)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
(3)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
(4)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
(5)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下列8个项目:
(1)教育评价和测量;
(2)儿童发展的特点;
(3)特殊儿童及其教育;
(4)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
(5)特殊学科的学习;
(6)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
(7)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
(8)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认为这一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应包括下列6个方面:
(1)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学问题。
(2)学习知识、技能的心理学问题。
(3)体质发展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
(4)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心理学依据。
(5)个别差异问题。
(6)教师心理问题。这说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只考虑智育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行为规范的训练,审美情感的培养,健全体魄的锻炼,以及这些项目中的各类个别差异,都要有教育心理学的依据。中国近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就包括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并开始注意特殊儿童包括早慧和弱智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台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1)学生在身体、理智、情绪、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教育情境中适应这些特点的方法。
(2)个别差异,尤其是对居于两极端的异常和特殊儿童,如何经由特殊教育辅导及其他方法来鉴别和教育这些儿童。
(3)学习的原则、动机,如何参照学校的课程教学,将这些原则运用于教学情境中。
(4)测量、评价和研究方法及其运用程序。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观察法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法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测验法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等。测验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实验法一般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这可以减除在实验室的实验中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反映被试的正常心理状态,但对有关变量难以做到严格控制。
- 参考书目
-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 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
- 张德琇著:《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