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ujinafasuo
[外文]:Bourkina-Faso
非洲西部内陆国。邻尼日尔、 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和马里,西距大西洋500公里。面积27.42万平方公里。人口658.2万(1984)。全国划分为 25个省。首都瓦加杜古。
地质上属前寒武纪结晶岩构成的古地块。地势平坦,大部为平均海拔300~400米的低高原,地表向南微倾斜。最高点纳库鲁峰海拔仅 749米。沃尔特河上游支流穆洪河、纳济农河和纳康贝河自北向南流贯境内,地表受切割,出现低丘、孤峰或穹隆状高地。北部和东部多岛山,土地贫瘠; 西南部砂岩高原土层较厚,含腐殖质较多。处于热带荒漠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地带。年均气温27~28℃,年降水量自北而南变化于500~1200毫米之间。全年分为雨、旱两季,雨季始于5~6月,终于9~10月,是耕作季节;旱季盛吹干热的哈马丹风,植物停止生长,许多河水断流。按照降水和植被类型,自北而南可分为热带半荒漠草原(萨赫勒带)、苏丹草原和南热带草原。苏丹草原处于北纬11°~14°,范围最广,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下,雨季长5、6个月,适宜旱作农业,自然植物保留有高大的猴面包树(波巴布)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牛油果树;北纬11°~12°以南为南热带草原带,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雨季长达半年,雨季各月降水大于100毫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为全国主要农业区;热带半荒漠草原限于北部狭窄地带,雨季短暂,降水稀少,是主要牧区,常受干旱威胁。
境内人口较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24人,2/3人口居住于东部和中部,瓦希古亚和瓦加杜古一带平均每平方公里35~50人,高于苏丹草原其他地区数倍。西部和南部人口相对稀少,每平方公里10~35人。西南角为过去殖民者贩运奴隶场所,穆洪河、纳济农河和纳康贝河沿岸宽18~19公里的河谷和法达恩古尔马沼泽地带,盘尾丝虫病和锥虫病长期危害,人烟几乎绝迹。城市人口比重 8%(1982)。人口年增长率26%(1982)。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独立后国家经济力量薄弱,每年有数十万人去科特迪瓦、加纳和马里等国当农业和矿山季节工人,其中一部分定居国外。居民主要属于沃尔特和曼丁戈两个族系。沃尔特族系包括莫西、博博、古伦西、洛比等族。其中莫西族约占总人口半数,居住在中部地区,从事农业,不少人季节性移往国外。博博族居住于穆洪河上游,古伦西族分布于库杜古以南穆洪河和纳康贝河之间,均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洛比族居住于西南部穆洪河流域,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曼丁戈族系包括萨莫、马尔卡、迪乌拉和布桑西等族,分布于西北部,大部分是农民、商人和工人。此外,还有北部从事牧业的富拉尼族等。居民中75%信奉原始宗教,14%信奉伊斯兰教,4%信奉基督教。莫西语、洛比语和博博语通用范围最广,迪乌拉语用于地方商业,法语是官方语言。
公元9 世纪建立莫西王国,14世纪后进入兴盛时期。1896年法国殖民者侵入,1909年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领土屡遭宰割,其中1932年曾被一分为三,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分别划归马里、尼日尔和科特迪瓦。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独立,称上沃尔特共和国。1984年8月3日改名布基纳法索。
布基纳法索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10美元(1982)。农牧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约1/2,农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5~90%,全国89%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土地资源丰富,国土20%以上可以耕垦,50%可作牧场。现耕地仅占10%(263万公顷),其中90%的耕地种植小米、高粱、薯类、水稻、豆类等作物;小米和高粱种植面积较大,遍布于中部和北部。棉花、花生、芝麻、牛油果、剑麻是主要经流作物,分布于南部,产品供出口,其中棉花为全国首要出口商品。北部和东部是牧区,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牲畜头数居西非前列,牛、羊、肉类、皮革一向供出口,1982年活畜和畜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额37%,每年有5、6万头牛运往科特迪瓦和加纳。由于劳动力长期大量外流,加之连年干旱,农业产量低,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以农产品加工和机械修配为主,集中于博博迪乌拉索、瓦加杜古、库杜古等地。库杜古纺织工业规模较大。矿产资源如北部的锰矿、卡亚和博博迪乌拉索的铝土矿、瓦加杜古的铁矿均尚未开发。对外联系主要靠阿比让一瓦加杜古铁路(全长1146公里,境内长517公里)经邻国加纳港口转运。公路长约1.7万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8900公里。瓦加杜古和博博迪乌拉索有国际机场,与西非各国有定期航班。
参考文章
- 布基纳法索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