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ulun
[外文]:graph theory
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图为研究对象。图论中的图是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因此这种图中点的位置、线的长短曲直是无关紧要的。
图论起源于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在柯尼斯堡(今苏联加里宁格勒)的普莱格尔河上有七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结,如图1所示,要寻找一条路线,经过每座桥只一次而能回到出发点。1736年,L.欧拉用点表示陆地,用连结两个点的线来表示桥,以图2代替图1,提出了第一个图论问题:对给定的图,是否存在一条路线,使得通过每条线正好一次而能回到起点。他证明了:当且仅当,图是连通的以及每个点都与偶数条线相关联时,才存在上述的路线(所谓的欧拉圈)。图2虽然是连通的,但是每个点都与奇数条线相关联,所以并不存在欧拉圈。
1847年,G.R.基尔霍夫在建立电网络理论时,以图G(图4)代替电网络N(图3)
提出了“连通图”、“树”、“支撑树”等基本概念。
1857年,A.凯莱在研究饱和碳氢化合物(CnH2n+2)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时,独立地提出了“树”的概念。他把这一类化合物的计数问题,抽象为计算某类树的个数问题。在这类树中,要求关联到每点的线的条数是1或4,树上的点对应于一个氢原子或一个碳原子(图5)。这一问题是图的计数理论的起源。
1859年,W.R.哈密顿提出了一种叫做“旅行世界”的游戏,把一个正十二面体的20个顶点看作20个城市(图6)。要寻找一条沿着多面体的边走的旅行路线,经过每个顶点正好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例如,1→2→3→…→20→1就是一种走法。将这个问题推广到一般图上,即对给定的图是否存在一条路线,使得通过每个点正好一次,最后回到起点(所谓的哈密顿圈)。这就是哈密顿问题。由于运筹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编码理论中的很多问题,都可化为哈密顿问题,从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至今只得到一些关于哈密顿圈存在的充分条件。例如,若关联到每个点的线的条数不少于图的点数的一半,则必存在哈密顿圈。
1936年,D.柯尼希写出了第一本图论的书。近三十年来,图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图论自身的发展。例如,W.T.塔特等发展了由H.惠特尼首先提出的拟阵理论,C.伯奇等发展了超图理论,P.爱尔特希等发展了极图理论。此外,代数图论、拓扑图论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图的定义在图论中, 所谓图G, 是指由两个集合V(G)和E(G)所组成的集合,并记作G =(V,E),其中
称为点集,它的元素υ称为G的点;称为边集,它的元素e称为G的边,是V(G)的某些点对。若e=(υi,υj)是一条边,则点υi和υj称为互相邻接,或称为e的两个端点。同时把边e和点υj(或υj)称为互相关联的。 若两条边eh和ek都关联于某一点υ,则边eh和ek称为互相邻接。一个具有n个点的图,如其每一对点都是互相邻接的,则此图称为完全图,记作Kn,如图7
中的K5。若图的点集V能够划分成两个子集V1和V2,使得图中每条边都关联于V1和V2中的各一个点,则称这种图是一个二部图。若从一个二部图的V1和V2中各取一点所成的任何点对,都是图的边,则称这个二部图为完全二部图。假设此时V1中的点数为r,V2中的点数为s,则记此完全二部图为Kr,s如图7中的K3,3。
关联于某一点υ的边的数目称为该点的度,记作d(υ)。通常把各点的度中最小者记作δ,最大者记作Δ。
若两个图G=(V,E)和G┡=(V┡,E┡)中的V和V┡之间存在保持邻接性质的一一对应关系,则称G 和G┡是同构的,记作G≌G┡。例如,图8
中的G┡和图 7中的K3,3是同构的。若两个图G=(V,E)和G┡=(V┡,E┡)有,则称G┡是G的一个子图。从G中减去点υ以及所有关联于υ的边后所得的子图,记为G-υ。从G中减去边e(保留其端点)后所得的子图,记为G-e。
连通度若一点序列 中相继的两点所构成的点对(υi,υi+1)都是图中的边,则称p为一条联结υ1和υk的链。而 υ1和υk称为链p 的两个端点。一条两个端点相重合的链,称为圈。一个图,若任何两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联系它们的链,则称之为连通图。否则,称为不连通图。一个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设图G的子图G┡含有G的所有的点,如果G┡是树,那么称G┡为G的一个支撑树。设G不是完全图,使G变成不连通图所需要减去的最少点数,称为G的点连通度,记作k(G)。对完全图Kp,取κ(Kp)=p-1。设G至少含有两个点,使G变成不连通图所需要减去的最少边数,称为 G的边连通度,记作λ(G)。对G中任意两条联结点u和υ的不同链,若除了u和υ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公共点,则称它为联结u和υ的两条点不相交的链。若两条联结u和υ的链没有公共边,则称其为联结u和υ的两条边不相交的链。K.门杰于1927年获得一个有关图的点连通度的著名定理:图 G中每对点之间至少有κ(G)条点不相交的链。对边连通度也有相似的结果:图G中每对点之间至少有λ(G)条边不相交的链。这是1956年由L.R.福特和D.R.富尔克森发现的。
无关数与覆盖数若 x是点(或边)的一个子集合,其中的点(或边)两两互不邻接,则称x为图的一个点(或边)无关集。在各点(或边)无关集中,其所含的点(或边)数达到最大者,称为最大点(或边)无关集,而它所含的点(或边)数,称为图的点(或边)无关数,记作β0(或β1)。点(或边)的一个子集合S,若使得图中任意一个边(或点),至少与S中一个点(或边)相关联,则称S为图的一个点(或边)覆盖集。在各点(或边)覆盖集中,所含的点(或边)数达到最小的覆盖集,称为最小点(或边)覆盖集,其所含的点(或边)数称为图的点(或边)覆盖数,记作α0(或α1)。当G是二部图时,设V1中的点代表工人,V2中的点代表工作,边(ui,υj)代表工人ui熟悉工作υj,则G的边无关数β1表示能同时将工人安排到熟悉的工作上的最大数目。柯尼希于1931年获得了一个关于图的边无关数的著名定理:若G是二部图,则G的边无关数等于点覆盖数(即β1=α0)。对任意的连通图G,T.加莱于1959年发现如下的简明关系式:α0+β0=n;当δ>0时,α1+β1=n,式中n是图的点数。因此,当G是二部图时,点无关数等于边覆盖数(即β0=α1)。对二部图求参数α0、α1、β0、β1的问题,都可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点(或边)覆盖集和点(或边)无关集分别都对应于相应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可行解。其中求α0(或α1)的线性规划问题和求β1(或β0)的线性规划问题,恰巧互为对偶规划。因此,柯尼希定理是一个组合形式的对偶定理(见线性规划)。门杰定理也可以通过线性规划对偶定理来证明。假如一个边无关集又是边覆盖集,则称它是图的一个1-因子。D.W.霍尔于1935年,首先对二部图给出了存在1-因子的充分必要条件。1947年,塔特给出了任意图存在1-因子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他还发展了图的因子理论。
色数图的每一个点(或边)染一种颜色,使得染同一种颜色的点(或边)都互不邻接所需要的最少颜色种数,称为图的点(或边)色数。记作λ(或λ┡)。显然,边色数不能小于图的最大度,即λ┡≥Δ。V.G.维津于1964年证明了λ┡≤Δ+1。关于点色数,R.L.布鲁克斯在1941年已获得如下的结果:若G是连通图,它既不是一个奇数点的圈,也不是一个完全图,则λ≤Δ。当G是二部图时,λ┡=Δ,λ≤2。假设V1中的点代表工人,V2中的点代表设备, 而边(ui,υj)代表工人ui要求使用设备υj一天。如果在同一天内,每个工人只能使用一种设备,而每种设备只能被一个人使用,那么G的边色数λ┡表示最少要λ┡天后才能满足各工人对各种设备的要求。
平面图若用几何的点和线来表示一个图 G的点和边,在平面上画出G时每两条线,除端点外,内部互不相交,则称G是一个平面图。例如,印刷电路板上的线路图就是一种平面图。完全图 K5和完全二部图K3,3是两个分别使点数和边数最少的非平面图。平面图的边把平面划分为若干个连通的区域。每个连通的区域称为平面图的一个面。欧拉公式 ƒ0-ƒ1+ƒ2=2反映了平面图的点数ƒ0、边数ƒ1及面数ƒ2的关系。设(u,υ)是G的一条边,若在这条边上增加一个新的点ω,用两个边(u,ω)和(ω,υ)来代替(u,υ)时,称边(u,υ)被ω 细分。两个图,若能从同一个图通过一系列的边的细分而得到,则称这两个图同胚。例如,任何两个圈都同胚。图9
中是两个分别同胚于K5和K3,3的图。1930年,K.库拉托夫斯基首先给出了平面图的特征:一个图G是平面图,当且仅当,G中不含有同胚于K5或K3,3的子图。这是图论中著名的定理之一。平面图的研究与四色问题以及拓扑图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重构问题1929年, S.M.乌拉姆提出了一个猜想:设图G=(V, E),H=(V┡, E┡),其中,,且n≥3,对于i=1,2,…,n,若子图Gi=G-υi与Hi=H-υ媴同构,则图G与H同构,这是图论中著名的重构猜想,尚未得到证明。
邻接矩阵对一个给定的n个点的图,构造一个n×n矩阵A=(αij),其中所有αii=0;对于i≠j,且点υi与υj互相邻接,则取αij=1;否则αii=0。该矩阵A=(αij)称为图的邻接矩阵。代数图论中很多结果是通过研究邻接矩阵获得的。基尔霍夫于1847年证明了如下的著名定理:矩阵M所有代数余因子都相等,且其值等于G的支撑树的数目,此处M=(mij)也是一个n×n矩阵,所有的mii=d(υi);当i≠j时,取mij=-αij。
有向图若将图G=(V,E)中E的元素都变成有序的点对(即给边规定了方向), 则称此图为定向图。 人们常见的物资流向图、电流图、计算程序框图等都是属于定向图。定了向的边 e=(υi,υj)称为弧。而 υi称为弧的起点, υj称为弧的终点。以 υ为起点的弧的数目, 称为υ的出度;以υ为终点的弧的数目,称为υ的入度。若一点序列
中相继两点所构成的有序点对(υi,υj+1)都是定向图中的弧, 则称p为一条以υ1为起点、υk为终点的定向链。一条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定向链称为定向圈。若一个支撑树上的边的定向满足如下条件:有一个点的入度为零(称之为根),其余各点的入度都是1,则此树称为定向树(或树形图)。如图10
所示,图中箭头表示边的定向。 假如在任意两个点υi与υj之间,允许存在弧(υi,υj)和(υj,υi),则称其为有向图。
定向图常常被用来描述元素间的某种偏序关系。例如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比赛过程中的输赢关系;生产过程中工序的先后顺序;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状态间的转移关系;命题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对有些物理和化学现象可以利用有向图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图上,按一定的计算规则,就可直接求得问题的解答。在网络分析中,图论早已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图论和线性规划相结合,产生了网络流理论和组合最优化,而成为运筹学中应用较广的两个分支。
- 参考书目
- F.Harary,Graph Theory, Addison-Wesley, ReadingMass., 1969.
- C.Berge,Graphs and Hypergraphs, North-Holland,Amsterdam, 1973.
- J.A.Bondу and U. S.R.Murty,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Macmillan, London, 197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