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yuan zhengzhixue
[外文]: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研究简史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生存空间论”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生劣败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生长、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学者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并于1917年发表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H.J.麦金德的陆心说,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服务。他认为德国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此外,他还把世界划分为几个泛区域,其中整个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作为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泛欧区,而德国是该泛区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缘政治学与A.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致使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在一定时期内名声不好而一度衰落。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应当恢复作为科学的地缘政治学的声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的媒介,其研究应当对自然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主要理论从20世纪开始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美国海军军官和历史学家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这种“陆权论”的地缘政治理论对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到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他的学说被称为“陆权论”中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在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苏空军力量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被称为地缘政治学的“空权论”。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海洋贸易区包括北美-加勒比地区、西欧-马格里布、东亚诸岛-大洋洲、南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5个地缘政治区;欧亚大陆区包括“心脏地带”和东欧、东亚两个地缘政治区。此外,两区之间夹有南亚、中东和东南亚3个区,其中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而中东和东南亚处于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之间,各国相互对立,缺乏政治一致性,被称为破碎带。1982年,科恩修改这一模型,指出原属战略政治区的西欧、日本、中国已发展为世界大国,与美国、苏联构成多核世界。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的地区则转变为第三个破碎带。
研究意义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分析的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也日益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