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物布局介绍

关于作物布局介绍,第1张

关于作物布局介绍

[拼音]:zuowu buju

[外文]:crop allocation

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它包括各类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地区内各类农作物的相互关系。

影响因素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各类不同农作物,尽管它们有某些共性,但是各自有不同的适生条件。如同是糖料作物,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等特点,对热量要求严格,日均温低于10℃就停止生长,冬季最低温低于0℃可能遭受冻害;甜菜则喜温凉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特性,能耐-3~-4℃低温,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少,土壤耕作层含盐量在0.33~0.65%尚能生长。这表明作物布局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作物的不同品种可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也影响作物布局。再则,各类作物布局与经济技术条件也密切关联。如人口密度大小、劳畜力多寡、种植经营的原有基础、技术装备程度、交通运输条件、农产品加工工业布局,以至于收购价格等,对物作合理布局都有很大影响。

布局原则

粮食生产是其他各类经济作物合理布局的基础。中国人多耕地少,正确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是作物布局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此外,还要在妥善安排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一个地区影响作物布局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对于各种作物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整各种经济作物的布局。

经济作物的生态适应和耕作技术要求较高,必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各地区不能强求自给。如布局分散,必然导致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商品率不高。其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是:

(1)向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

(2)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好,基本生产条件改造建设容易、投资少、见效快的地区集中;

(3)集中地区在种植某一经济作物为主的同时,在作物组合上要考虑与粮食作物及绿肥或豆科作物的合理轮作倒茬,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相结合,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

(4)逐步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并尽可能使同种经济作物种植区相连成片,以利于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加工运输,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简况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作物布局以小农经济自给性的粮食作物占主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调整和加强了原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开辟了新的商品粮、棉、麻、糖料以及橡胶等作物基地;随着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分别建立了蔬菜等副食品基地,从而使中国作物布局有了比较合理的分工。不少地区还开展了以提高粮食耕地复种指数、改种高产作物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的改革,使作物组合发生新的变化。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例大,耕地又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还不高,加之交通运输条件较落后,所以在作物布局上,一方面必须加快进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多灾、低产的缺粮区要加强综合治理,以尽快改变它们的广种薄收习惯,力求多数地区做到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今后在改革耕作制度的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地安排种植最适宜或比较适宜的农作物,以较少的工本,获得优质高产。尽可能做到合理布局,通过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实行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趋利避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3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