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iyang cengjie
[外文]:ocean stratification
海水的密度、温度、盐度等热力学状态参数随深度分布的层次结构,通常尤指铅直尺度不小于常规海洋学观测层次间距的层次结构。
海洋是处于旋转地球上受重力作用的广袤的含盐水体。在海面受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以及不同气候带的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作用下,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都有显著的差异,但其铅直分布却呈现出某种有规律的宏观层次结构。观测表明,被太阳辐射加热的海洋上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导致海水的温度随深度而下降,密度随深度而增加的特性;而重力的作用,则使状态参数具有这种分布的海水,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的稳定状态。在海洋的表层,由于风和波浪的搅拌作用,形成了一个基本均质的水层,其厚度仅约100米。这一水层,通常称为风混合层或上混合层。在此水层之下,则有一个厚约1000~1500米的过渡层,其中温度、盐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分布,一般不是渐变的,而是具有一个很大的阶跃,有时呈现为一系列的阶跃。这样的水层,通常称为跃层,或更确切地分别称为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和密度跃层。在跃层之下更深的水层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铅直分布,几乎处于均匀状态。这一水层,称为深层或下均匀层。(见图)
度量海水层结的一个最常用的特征参数是浮力频率N(z),即在稳定层结的流体中,受扰动的流体在浮力作用下,相对于平衡位置作上下振荡的固有频率。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ρ为海水密度;z为铅直坐标,原点和海面重合,以向上为正;(dρ/dz)A表示海水作垂直位移的绝热密度梯度。当N2(z)>0,即(dρ/dz)<(dρ/dz)A时,层结是稳定的;当N2(z)=0,即(dρ/dz)=(dρ/dz)A时,层结是中性稳定的;当N2(z)<0,即(dρ/dz)>(dρ/dz)A时,层结是不稳定的。
在海洋学上,通常还引入若干便于计算的 N2(z)的表达式。例如,按声速的定义和流体静力学平衡条件dp/dz=-gρ(p表示压强),有
(dρ/dz)A=(дρ/дp)A(dρ/dz)=-gρ/c2式中c表示海水中的声速。准此,
在海洋的上层和中层,除了密度近似均匀的上混合层以外,上式右方的第一项远大于第二项,而稳定层结条件便简化为dρ/dz<0。
其次,利用海水状态方程ρ=ρ(T,p,S)可以导出
式中T为温度;S为盐度;cp和cV分别表示海水的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对于温度和盐度的铅直梯度都很小的上混合层和深度大于3000~3500米的深层来说,按上式计算N2(z)是很方便的。反之,对于dT/dz和dS/dz较大的水层来说,上式第2项可以忽略不计,于是
式中σt=[ρ(T,pa,S)-1]×103为海水的条件密度,pa表示一个大气压。
此外,如引入海水的绝热温度梯度Γ,则可将N2(z)表示为
式中α=-(1/ρ)(дρ/дT)p,s,即海水在压力为p,盐度为S时的热胀系数,对于海水来说,一般地有gρΓ埄10-4°C/m,并且α>0。故当盐度梯度不很大时,层结稳定性条件实际上便归结为dT/dz>0。
观测结果表明,在海洋上混合层和深层,N 值最小,其量级为10-3~10-4秒-1(相应的周期为1.7~17小时);在跃层处,N值最大,其量级为10-2秒-1(相应的周期约为10分钟)。据G.加勒特和W.H.蒙克在1972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在大洋中,除了高纬度海区、赤道海区和西部边界流海区外,上混合层以下的N(z)分布可表示为
N(z)=N(-200)exp[(z +200)/1300],z ≤-200m
式中N(-200)一般可取为5.23×10-3秒-1。
海水稳定层结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抑制铅直方向的运动,而这个约束却有助于发展准水平的大尺度运动。由于海洋中的大尺度运动是显著地受地球自转影响的,因此在稳定层结海洋中大尺度的流速场和密度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海流动力学计算中的“地转关系”。
海水密度稳定层结的上述效应,通常采用下列两个无量纲数来度量:
(1)理查孙数
Ri=N2/(дu/дz)2
式中u表示水平流速,有关稳定层结流体中的剪流稳定性的实验表明,当Ri>1/4时,浮力效应足以抑制由流速铅直梯度所造成的动力学不稳定性;反之,当Ri≤1/4时,将出现剪切不稳定性,使铅直方向上的运动和湍流得以发展。对于海洋中的大尺度运动来说,除了近乎均匀的上混合层和近底摩擦层以外,Ri的数值一般介于 104~105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海洋中的大尺度运动总是重力稳定的。
(2)伯格数
式中H和L分别表示运动的特征铅直尺度和特征水平尺度;嚻表示N(z)在特征铅直尺度上的平均值;f为地转参数, 即地转角速度矢量的局地铅直分量;长度尺度LR=嚻H/f,称为内罗斯比变形半径。对于海洋中的准水平大尺度运动和相应的密度场来说,一般地可取 N 2埄 10-3 秒-1,H 埄(4~5)103米,L埄 103米,f 埄10-2秒-1(中纬度海区),从而可得Bu 的量级1,这表明层结效应是重要的;然而,对于水平尺度更大的运动来说,则有Bu<<1,在这种情况下,层结效应退居次要地位。
- 参考书目
- O.M.Phillips,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2nded.,Cambridge Univ.Press,Cambridge,1977.
- J.S. Turner,Buoyancy Effects in Fluids,Cambridge Univ. Press,Cambridge,197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