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婔erqi
[外文]:infancy
个体从出生到3岁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出生到1岁阶段和1~3岁阶段。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婴儿从出生到 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仅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而且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已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在遗传的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着社会化的人性──社会性,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婴儿在1~3岁的阶段中,身心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1)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和准确地用手玩弄或 *** 纵物体,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简单的游戏、学习和自我服务等活动。
(2)迅速发展了语言,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并能通过语言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最初步的调节。这就使得婴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在心理上产生了新的质变。
婴儿心理发展的条件
婴儿的心理发展基于3方面的条件:
(1)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婴儿出生后,脑的重量在第1年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平均为350~400克,到8、9个月平均为660克;2岁半到3岁时脑重已达89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3。2岁婴儿的脑在形态及各部分的比例上已基本与成人的脑相类似,且脑的白质部分已出现髓鞘化。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婴儿期,脑的髓鞘化过程在显著地进行着。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最后才是与智力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额叶和顶叶等部分的髓鞘化。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遗传编码,但环境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因为脑的正常发展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脑的发展从出生起就与环境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新生儿脑的功能已有了一定的成熟,只是各部分成熟的程度不同。一般是投射区最先成熟,而在种系发生上最新的联合区最后成熟。所以,1岁以内的婴儿不易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以后随着皮层的联合区及其联系系统的逐渐成熟,婴儿的条件反射也就逐渐复杂起来。
(2)言语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婴儿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概括和调节作用,所以婴儿在不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心理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婴儿出生的第1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他们以各种形式练习了发声器官,并学会利用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从对言语毫无反应到能够运用声音与人们交际;从完全不会说话到咿呀学语,为言语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但是,这一时期的婴儿所反映的只是人们的语音和表情,并不懂得词义。直到1岁以后,词对婴儿才具有信号意义。词的刺激逐渐代替具体刺激,并与具体刺激的作用相联系。1~3岁是婴儿掌握言语的最初时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岁半以前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1岁半以后则是积极言语活动的阶段。在前一阶段,婴儿能听懂的词明显增多,能以动作、表情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但能说出的词极少,只能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单词称为“单词句”。1岁半以后, 婴儿的积极词汇迅速增长,其中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少量的代词、副词、量词和介词。在语句上已从单词句进入到多词句,出现了主、谓、宾等基本语法结构,表现了人物、动作、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能说出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3)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在个体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婴儿的活动以动作发展为直接前提。3岁前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岁内,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上。其顺序是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具体说就是,从抬头到翻身(3个月)、坐起(6个月)、爬行(8、9个月)、站立(1岁),再到学会行走(1岁又1、2个月)。 手的动作也是从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到随意抚摸(5个月),再到抓握动作的发展(6个月以后),逐渐形成了眼手协调的运动。2~3岁的婴儿已能随意行走,手的动作也灵活协调起来,并学会了双手运动。在此基础上,婴儿的游戏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活动也发展起来,如能灵活地摆弄和使用物体,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洗脸、洗手和收拾东西、整理玩具等。这就说明3岁前的婴儿已发展出一定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萌芽。婴儿通过活动接触了各种物体,训练了感官,发展了各种心理活动。但是,婴儿的活动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主题经常变化,很不稳定,在内容上也比较贫乏和单调,只限于简单的模仿。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婴儿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
感觉的发展(1)视觉:出生2、3个月的婴儿,视觉已比较集中而灵活,能够对人脸或彩色画像长时间地集中注视和微笑。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生较早。2、3岁的婴儿已能正确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但对于混合色(如紫色和橙色)和色度不同的颜色(如大红和粉红等)还不能完全正确辨认。
(2)听觉: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就能有听觉反应,表现在能转头去寻找声源。随着听觉的发展,3、4个月的婴儿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当听到音乐时立即会停止哭泣。4个月能分辨成人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欢跃起来。在训练的条件下,婴儿2~3个月就能分辨两种性质不同的声音;3~4个月能分辨8度音程到4个音阶的音调,5~6个月可以不稳定的分辨相差3个半到2个半音阶的音调。从8、9个月开始,婴儿能识别各种声音,如成人严厉或和蔼的音调会引起婴儿不同的反应。1岁以后,婴儿听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感知语言、辨别简单的语音方面,为其言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肤觉:婴儿的肤觉出现较早。2个月已经形成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3个月能对33℃和31.5 ℃的水温有明显地分化反应。2~3岁的婴儿由于在动作和活动中不断地用手接触和 *** 纵物体,因而能较好地辨别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硬、冷热等,从而使动作和活动更好地适应不同物体的特点。
知觉的发展在言语发生以前,婴儿的知觉特别是视知觉占有重要的地位。婴儿在视知觉的控制下,协调和综合各种感官输入的信息并作出反应,产生具有一定目标的定向行为。随着言语的发展,婴儿逐渐产生了对物体整体的概括性知觉,知觉的目的性也增强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初的观察。3岁前的婴儿开始产生最初步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如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远近;开始掌握与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时间单位的词汇(如“早晨”与起床相联系,“晚上”与睡觉相联系)。但是,由于空间与时间概念具有较大的抽象性,所以婴儿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还是极不完善的,常常发生错误。(见感知觉发展)
注意的发展新生儿即出现无条件定向反射,其后,能够短时间地集中注视明亮的物体。5~6个月能较稳定地进行注视,但还不能持久。随着婴儿兴趣的发展,所注意的客体逐渐增多,不仅注意周围的人和物,而且开始注意人们的言语和活动;注意的稳定性也增强了,特别是当成人用手指着物体要求婴儿注意时更加稳定。但出生第1年,婴儿的注意属于不随意注意,在第1年末或第2年初随意注意的萌芽才开始出现,这是在成人提出任务和要求的情况下,随着婴儿言语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但婴儿的随意注意还很不完善,仅仅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见注意发展)
记忆的发展婴儿记忆的产生是与最初条件反射的形成相联系的。当婴儿最初出现对哺乳姿势的食物性条件反射时,在其大脑皮质上就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产生了联想和记忆。但是,1岁以内的婴儿记忆的范围狭窄,记忆保持的时间也较短。4个月出现再认,5个月能区分生人和熟人,但只能再认相隔几天的事物。1岁以后的婴儿记忆的范围扩大了,能记住较多的人和事,生活经验也开始积累起来。他们不仅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而且在再认的基础上出现了再现。两岁的婴儿能再现几天前识记过的事物,到了3岁则能再现几星期前识记过的事物。(见记忆发展)
想象和思维的发展两岁左右的婴儿在最初的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最原始的想象,如用匙子“喂”娃娃吃饭,替娃娃“洗”衣服等。内容单调、贫乏和零散,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生物的再现。这时的想象处于萌芽时期。
婴儿约在两岁左右表现出初步的概括,标志着思维的发生。婴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觉行动性。即只有在对物体直接感知和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当前物体,停止了动作,思维也就不能进行。也就是说,婴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他们在活动中只能做到哪里想到哪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眼前的活动,没有过去和将来。所以,婴儿不能计划自己的行动,概括能力也很低,只能根据事物的外表进行概括,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见思维发展)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婴儿不仅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和情感,而且出现了高级情感的萌芽。出生第1年的婴儿,就表现出极简单的“同情感”。他们看到别人笑,也会跟着笑;看到别人哭,也会跟着哭,这说明他们有了最初的情绪感染和共鸣。两岁多的婴儿发展了对周围人的同情心,能够为了使别人高兴而暂时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也能体验表扬时的快乐和批评时的羞愧,这是道德感萌芽的表现。而且,婴儿也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鲜艳色彩、美丽图画及音乐舞蹈等,说明理智感也有了萌芽。但是,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极不稳定,带有极大的易变性和冲动性。
意志的萌芽两岁以后的婴儿在随意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意志行动的萌芽。表现在他们的行动已有了某种目的性,并能在行动中克服一些困难去达到目的。但是他们行动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也不能控制自己去努力实现目的。所以,婴儿的意志是比较薄弱的,坚持性也很差,行动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婴儿在出生后并不能很快认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与周围客体一样来对待,表现为经常吸吮自己的指头,对自己的手和脚像对其他客体一样地注视和惊奇。1岁以后的婴儿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逐渐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产生了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随后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到2~3岁时才有可能在关于自己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言语交际掌握物主代词“我的”,随后掌握人称代词“我”。这时自我意识出现了,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参考文章
- 为什么建议婴儿期不宜食用蜂蜜?饮食
- 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内科
- 婴儿期智力发育有何特点?孕儿育儿
- 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如何防治内科
- 如何预防婴儿期蛋白质不足?孕儿育儿
- 婴儿期蛋白质供给不当对智力有何危害?孕儿育儿
- 什么是婴儿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内科
- 婴儿期睡眠时间应该是多少神经与精神科
- 脂溢性皮炎会在婴儿期发吗?皮肤科与传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