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瘿蚊科介绍

关于瘿蚊科介绍,第1张

关于瘿蚊科介绍

[拼音]:yingwen ke

[外文]:Cecidomyiidae; gall-midges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1科。雄虫触角具环毛,翅上显著的纵脉不超过 5条的蚊类昆虫。由于许多种类幼虫在植物上形成虫瘿,故通称为瘿蚊。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若干种类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为双翅目中一个经济上重要的大科。

微小至中小型,身体十分纤弱,为长角亚目(蚊类)昆虫中最为纤弱的类群之一。身体淡黄色、橙黄色、红色、红褐色至黑褐色而带有某些红色色泽。头部复眼发达,占据头部很大面积,左右两眼常在头的背面连接。Lestremiinae亚科具有2~3 枚单眼,其他亚科无单眼。口器退化,只有下颚须比较发达,1~4节。触角细长,念珠状;包括柄节、梗节、以及由6~65节组成的鞭节。柄节球形或圆锥形,一般大于梗节。鞭节中每一触角节基部为较粗的圆柱形,端半较细,有时后者的中部又复加粗,随种类而异。触角节上有各式感器和毛,几均着生在节中粗大的部分,其中尤以“环毛”最具特色,两端均附着于触角节上,弯成环状,无游离端,在雄虫中尤为多见。翅在蚊类昆虫中相对宽短,轮廓较圆,淡色,具毛,极少有花斑,翅缘常有缘毛。翅脉较少,脉序简单。C脉围绕全翅,但在与R5脉会合后的部分常变弱。Sc脉退化,几不可辨。R1脉终止于前缘中央的基方。Rs脉可呈横脉状,与R5及-rm脉分别成一角度,或成为R5脉的基部一段,或完全不能分辨。R5脉发达,成为第2条主要纵脉。其后可有2~3条显著的纵脉,命名意见不一。横脉只r-m一条,连接R5与M脉。个别种类无翅而腹部膨大。足细长,基节短,跗节5节,胫节无距,爪的形状各异:弯曲、直、具齿或锯齿不等。腹部不特别细长,雄虫尾端有一对分为2节的铗状尾器,雌虫的伪产卵器伸出时可以很长,其末端骨化而成一针刺状构造,或不骨化而具一对具毛的卵圆形端叶。

卵长椭圆形,黄色、橙色、或红色。幼虫圆筒形,两端略尖,黄、橙红、粉红、或红色。完全无足。头部很小,头壳完整,骨化程度不等。有短小的触角1对,2节。口器咀嚼式:上唇、下唇明显可辨;上颚骨化强,常狭细,或延长成针刺状,或末端分叉;下颚肥厚,或呈片状,上有一小乳突状的下颚须。在头壳后方与前胸之间的部分略宽于头,似若一节,称“颈”,其上常有数个带有色素的眼点状构造,可能与感光有关。前胸腹面中央有一Y形骨片,为此科幼虫的特点,有帮助幼虫d跳的功能。周气门型,前胸及第1~8腹节各有气门一对。蛹的大体形状与幼虫近似,体色多数亦带有红色色泽。

瘿蚊科成虫脆弱,飞翔能力不强,多在幼虫生活场所附近栖息,只少数种类夜间向光。卵产于寄主植物表面、花蕾或嫩芽的隙间、树皮缝内、以及幼虫生活的其他场所。多散产,不成卵块。幼虫习性多样:

(1)在植物体上或植物体内部取食,不形成虫瘿,包括若干禾本科植物小穗中生活,吸食子房或正在发育的颖果的种类(通称“吸浆虫”),以及在菊科花、果中生活的种类等等。

(2)幼虫刺激寄生植物组织,使之畸形生长,形成虫瘿,将虫体包埋在内。寄主包括乔木至草本植物,作瘿的部位包括植物的多种器官,瘿的形状亦甚多样。

(3)在其他瘿蚊、实蝇等所作的虫瘿中营寄居生活,亦为捕食性。

(4)腐生或食菌种类:多生活阴暗潮湿的林下地被层中和腐木中,取食其中的腐生真菌,包括种类颇多;亦有在大型菌类子实体中生活者。

(5)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双翅目幼虫和蛹以及其他小型昆虫。作瘿种类的幼虫老熟后,或在瘿中化蛹,或破瘿而出,堕入土中化蛹,有时可作薄茧。其余种类多在土中化蛹。瘿蚊科部分种类的幼虫具有幼体生殖的繁殖方式(已知具有这种生殖方式的种类均属于Lestremiinae亚科的食菌种类):幼虫期体内的卵细胞孤雌发育,成为若干新一代的幼虫,进入体腔取食母体的脂肪体,终至母体幼虫的身体破裂而新一代幼虫逸出。

植食性瘿蚊中,许多种类为害林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小麦红吸浆虫和小麦黄吸浆虫,吸食灌浆的小麦。稻瘿蚊,幼虫钻入水稻秧苗的生长点取食,使植株不能抽穗结实,在中国南部稻区常见发生。柑橘花蕾蛆在柑橘产区为害柑橘花器,造成减产。糜子吸浆虫在中国北方等地为害糜子。高粱瘿蚊为害高粱。此科中的捕食性种类常为害虫的天敌,有益于人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4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