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
[外文]:Equus caballus
哺乳纲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 (Equidae)马属草食性家畜。有多种用途。其作用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变化。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田间作业几乎都为拖拉机所取代,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至今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1985年全世界有马6463.1万匹,各国饲养数量依序为美国(1058万)、墨西哥 (613.5万)、苏联(575万)、巴西(520万)、阿根廷 (310万)等。中国1986年的马匹数字虽较1985年的略为减少,仍有1098.8万匹,居世界首位。
起源和驯化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体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图1),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图2);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欧洲和亚洲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都存在过不同的野马变种,后被驯化,现除蒙古野马外都已绝种。蒙古野马又称草原野马或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在中国新疆罗布泊一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戈壁尚有极少数生存。马的驯化始于新石器时代。如中亚细亚接近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地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北的地区、黄河流域和南俄罗斯草原等都是世界马匹驯化的起源地。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近年来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匹驯化的起源地同时也都是古代良马的产地。
生物学特性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图 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管,能形成牢固的记忆。成年马对走过一次的路途就能记住,经久不忘,因有“老马识途”之称。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类型和品种
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中国有30多个。主要可分下列类型。
小型地方品种大多由自然选择形成。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低,但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强,如中国的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西藏马、鄂伦春马、锡尼河马和岔口驿马以及诰门马等。矮马如中国的西南马,以及世界著名品种英国的雪特兰矮马、威尔士山地马和瑞士的哥德兰马等也属这一类型。
乘用型体格中等,四肢长,筋骨结实,运步稳健。阿拉伯马和纯血马是现代乘用品种的代表。此外,尚有法国的盎格鲁阿拉伯、美国的夸特、联邦德国的特拉克宁、阿尔及利亚的巴尔布、西班牙的安达鲁西安和苏联的布琼尼等马品种。
快步型体格较高大,肌肉发育良好,运步轻快。适应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单马或双马驾轻车充当城市交通和旅行工具的需要,英国先后育成了诺福克马和哈克奈马。随后育成的有俄国的奥尔洛夫快步马、法国快步马(盎格鲁诺尔曼轻驾型品种)、美国快步马以及用奥尔洛夫和美国快步马杂交育成的俄罗斯快步马等。
重挽型体较重,胸骨宽深,四肢粗壮,挽曳性能好。18世纪以后,欧洲铁路初期出现短途运输量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趋于集约化,促进了重挽马的发展。相继育成的重挽型品种有英国的夏尔、克列狄斯达尔和萨福克;法国的贝尔修伦和保鲁奈以及比利时的阿尔登和布拉邦逊等。后因国际上要求大型重挽马,又产生了用阿尔登马与布拉邦逊马杂交育成的后代,统称比利时重挽马。此外还有苏联育成的富拉基米尔和苏维埃重挽马等。
挽乘兼用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一些繁重田间作业被机械所取代,田间和其他短途运输成为马的主要用途,这又促进了力速兼备的挽乘兼用型的产生。美国的摩尔根、法国的盎格鲁诺尔曼和苏联的托利等品种都属于兼用型。中国50年代以后育成的三河马、伊犁马、东北挽马、山丹马以及金洲马、黑河马、关中马、渤海马和伊吾马等也属兼用型品种。
饲养管理
主要的方式有下述几种。
群牧管理中国约有 1/3的马分布在边疆牧区采取群牧管理。群牧马长年放牧,生产成本低,并可形成耐粗饲、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采取原始群牧方式时,马群不分性别、年龄,任其逐水草而生,马的膘情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常出现秋肥、冬瘦等变化,冬春死亡量大,繁殖率低。现代放牧加强了人为控制措施,常以 1匹公马与选配的15~30匹母马组成配种群,5~8个配种群组成一个放牧群,划分四季牧场,进行轮牧,以合理利用草原,同时贮备饲草,实行补饲,不仅提高了繁殖率,而且有利于培育新品种。苏联的布琼尼马以及中国的伊犁马、三河马、山丹马和伊吾马等都是采取此法育成的。
舍饲管理役用马和种马均采取舍饲管理。根据马的体重大小、工作负担、繁殖和生长发育等不同的营养需要,确定饲料量和配合比例。通常用燕麦和禾本科牧草构成竞赛马的平衡日粮,但其他饲料配合得当也能取得良好效果。饲料按每百千克体重每日需要量计:种公马在配种期约需1千克混合精料和2.25千克优质粗料;空怀母马中等使役时约需0.5千克精料和2.5千克粗料;妊娠中期的母马约需 0.8~1.0千克精料和2.25~2.5千克粗料;哺乳母马多数又兼妊娠,有的还担负劳役,约需1~1.2千克精料和2.5~3.0千克粗料。采取定时、定量、多次喂饲方法。日粮中的精料一般为3次粗料分4次以上喂给,每日饮水3~4次。先饮后喂,先喂粗料后喂精料或粗中拌精。马厩应光线充足,通风换气良好,保持清洁干燥,严寒季节注意保温。平时注意皮肤和肢蹄的护理,经常刷拭,定期修蹄和装蹄。不使役的舍饲马每天应有1~2小时的运动。
幼驹培育和调教幼驹初生时呈高方型,与成年马相比,体高为60%,体长为40%,而体重仅为10%。生长发育强度生后初期较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生长发育的结束时期以体高最早,其次为体长,最后是胸围。舍饲培育的重挽马3~4岁即可结束生长发育;群牧管理的地方品种则要到6~7岁。幼驹生后及时吃到母马的初乳可增强抗病力,并利于排除胎粪。对无母的幼驹可选择同时分娩的母马代哺,或用牛乳等人工哺喂。随着母马泌乳量的降低和幼驹营养需要量的增加,应及早开始补料。有条件时,幼驹随母马放牧,有利于生长发育。对幼驹在哺乳期即进行驯服,可为以后的调教打下良好基础。一般在生后6个月断奶。断奶后第一个冬季,是幼驹培育的关键时期。
快步驹从1岁、乘用驹和挽用驹从1.5岁开始调教。其原则是从简到繁,由轻到重,遵守运动卫生,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并须结合幼驹的个体行为和生理特点进行。对乘用驹先行装勒和装鞍训练,而后进行牵行和慢步骑乘等基本调教。每天训练15~20分钟,每项训练3~5天,基本调教共需10多天。而后进行性能调教,增加快步训练,每天调教30~40分钟。2周后增加慢跑步,每天不超过40分钟,该阶段约需30天。而后练习跑步,初期每天200~500米,2个月后优秀个体可增到1000~1500米。从2.5岁开始袭步调教,最初为几十米,最后增到500~1000米,训练后的第2天休息。在此基础上优秀个体可进行平地赛跑、越野、跳障碍和盛装舞步等专门赛马项目的调教。牧区对群牧管理的马匹多采取“破生驹”的方法,即将未经基本调教的幼驹,第一次骑上就调教成可供乘用的坐骑。对快步马要先进行调马索和长韁训练。在训练长韁时配驾上全部挽具,每天进行20~30分钟,经10~15天后开始调教驾轻车,最初只用慢步和慢快步,从1.5岁开始逐渐增加快步和飞快步。飞快步最初为300~400米,至2岁时增到1500~1600米。为增强快步马的挽力和持久力,每周可用15~20千克挽力驾车训练一次。优秀个体 2.5岁可参加比赛。挽用的种驹调教基本类似。一般挽用驹的调教跟随对辕马的驾辕调教进行。
繁殖和选育
母马的性成熟在1~1.5岁,但初配年龄应在3~3.5岁。温暖地区终年都能出现性活动;纬度较高地区只在春季日照延长时期才能发情配种。发情持续期6天左右,发情周期约21天,妊娠期约11个月。分娩后 5~12天开始发情。用直肠检查方法可较准确地判定配种适期。配种方法:群牧管理的马群多采取本交;舍饲马多采用人工授精。采用后一方法时,每匹种公马一个配种季节平均可配 300匹母马,受胎率可达70~90%。妊娠母马易在妊娠3~4个月或妊娠后期流产,适时进行妊娠检查可提高受胎率。临产母马应在分娩前1~2周移到产房,减少精料,以防止幼驹下痢和便秘。正常分娩一般不需要助产。
马的选种、选配比其他家畜困难,一旦选错不易彻底纠正。选种一般按血统来源、体质外貌、体尺类型、生产性能和后裔品质等5项综合指标进行,而在不同的育种阶段有所侧重。马的选配原则是:公马的等级应高于母马,至少为同级;有共同缺点的个体不能选配;除培育新品种初期外,一般不作近亲交配;对于基本上符合要求的品种,都应采取品种选育;对体格较小的地方品种,则可应用杂交改良。杂交代数一般不宜超过2代。中国的培育品种多数用优良的轻、重型品种与地方品种杂交育成,其体格较大,力速兼备,持久力好,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地方马的优良特性。
用途和生产性能
役用马作为役畜可用于挽曳、骑乘和驮运。挽曳工作能力主要决定于挽力、速度和持久力。挽力大小由体重和健康状态决定,可用挽力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阻力系数计算。在短时间内,马的最大挽力可达体重的80%以上,但在日常工作中很少使用。马能够负担的正常挽力称为标准挽力,也称经济挽力,一般为体重的13~15%。在上坡、泥泞的路面或翻耕后田地作业时,挽力要比平坦的路面增大1~3倍。运动速度取决于品种的类型和工作种类。中国地方品种慢步耕地为3.0~3.5公里/小时;慢步运输为4.5~5.5公里/小时;快步运输为6.5~ 8.0公里/小时。改良马的各项挽曳速度比地方品种约提高40~50%。持久力主要根据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工作后恢复疲劳的情况评定。正常的工作持续时间一般为 8小时。挽力、运动速度和工作持续时间三者存在着制约关系。如有一项增加(或减少),其他两项或一项就必须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否则马匹很快就会疲劳或降低作业量。
为了正确确定马匹的合理负担和计算其营养需要,应计算马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即功率。算式为:功率=挽力(千克力)×距离(米)÷时间(秒)。单位为千克力·米/秒(1千克力·米/秒=9.8瓦)。旧习用马力,75千克力·米/秒等于1马力(1马力=735瓦)。体重500千克的马匹的功率可达1马力。一般的地方品种和杂种马每匹仅及0.5~0.7马力。马所完成的作业量称为生产率,它与机械功是不同的概念。其计算方法为:运输工作的生产率=载重(吨)×距离(公里),单位为吨公里;田间作业的生产率,则以作业的面积计算,单位为公顷。生产率除与马的工作能力有关外,还受工作条件和工作组织的影响。马匹用作乘驮,因重量直接压在背上,负重不能太大,一般只能等于体重的25~30%。骑乘时因骑者的重量一般都达不到马匹体重的25%,且骑者能在鞍上顺应马的步法,比驮同样重量的货物要省力得多,因而可以配合快步和跑步。
乳用母马的泌乳期一般为8~10个月,有些青年母马可持续挤乳两年以上。泌乳期的前几个月乳量较多。壮年母马和重挽品种的产乳量较高。与牛乳相比,马乳的乳糖含量较多,脂肪和蛋白质较少。蛋白质中酪蛋白与白蛋白加球蛋白之比为1:1,在胃中不形成致密的凝块,易溶于胃液,且脂肪球小,溶点低,有利于消化,更适于哺育婴儿。维生素 A、B,特别是C的含量丰富。马乳的制品酸马奶(也称马乳酒)含有1~3%的酒精和0.5~1%的乳酸和某种抗生素,能兴奋神经,调整胃肠,活化胰腺机能,促进消化吸收,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肉用在合理的培育条件下,幼驹由出生至断乳每天能增重1~1.5千克,到6~7个月龄时,改良马体重可达到230~250千克。膘情较好的马匹屠宰率可达48~60%。瘦肉较多,脂肪的溶点亦较低。肉质以放牧育成的较好;舍饲的老龄役马肉纤维粗硬,无脂肪层,水煮时有难闻的气味。中国牧民素有吃马肉的习惯,多在冬季或招待贵客时杀马吃肉。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马肉消耗量大,多靠进口。苏联、波兰和巴西等为马肉或肉用马输出国。
马术用马术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体育活动。世界盛行的马术竞赛项目有障碍赛、 3日赛、盛装舞步赛、越野赛、轻驾车赛和四轮马车赛等。赛马还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纯血马等马术用马的生产因此逐年增多。中国的马术运动也有悠久历史,如舞马、马技和打马毬等“马艺”活动在古代已有开展。打马毬起源于西藏,古称“击鞠”,唐代已盛行,至现代而发展成为国际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中国草原民族每逢节日也都进行赛马,以及各种民族形式的马术活动。
此外,马血清在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妊娠马血清是提炼激素的原料。
参考文章
- 带“使马”的诗句文学
- 带“君马”的诗句大全文学
- 最幽默马路的笑话集笑话大全
- 精选幽默马路的笑话合集笑话大全
- 车龙马水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牛马易头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马鹿易形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寒蝉仗马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砺戈秣马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犬马之诚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