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结原理?

什么是归结原理?,第1张

什么是归结原理?

[拼音]:guijie yuanli

[外文]:resolution principle

将普通形式逻辑中充分条件的假言联锁推理形式符号化,并向一阶谓词逻辑推广的一种推理法则,又称归结法则、分解法则、消解法则。

基本思想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充分条件的假言联锁推理、命题逻辑的归结原理,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归结原理的基本思想。

充分条件的假言联锁推理

是前提和结论全部由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构成的一种推理形式。下面是普通形式逻辑中在引入蕴涵连接词“→”(代表如果……则……的逻辑关系)后的推理图式:




横线上、下方的逻辑公式分别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相对应。

由于PQ (如果PQ)和


(非PQ)这两个公式逻辑等价,即(PQ)呏(塡P∨Q),同理有(QR)呏(塡Q∨R),(PR)呏(塡P∨R)。用这些逻辑等价关系的右式分别替换其中的蕴涵公式,即得命题逻辑中使用归结法则的推理图式:




命题逻辑的归结原理

在命题逻辑归结原理的推理图式中,PQR称为原子公式(简称原子),即不使用逻辑连接词的简单命题形式。原子和原子的否定式统称句元,例如P与塡PQ与塡QR与塡R即是三对互补句元。子句就是将不同句元用析取词∨(或)连接而成的析取式。应用归结法则进行推理时,所有判断都写成子句的形式,这不论对命题逻辑还是对一阶谓词逻辑都不例外。

在命题逻辑中,原子被看成一个内部结构不予分析的逻辑基元,代表简单的命题形式。单凭普通形式逻辑中充分条件的假言联锁推理的符号化,只能直接演变为命题逻辑的归结原理。命题逻辑的归结原理或归结法则可归纳如下:对任意两个子句H1和H2,如果H1和H2中各自包含一个互补的句元L1和L2(例如上述图式中的Q和塡Q),则可以删去L1和L2,并将原来的子句H1与H2归结为删去互补句元后两子句余下部分的析取式CC也以子句形式出现,称为原来两子句(常称为亲子句)的一个归结式例如图式中塡P∨R即为塡P∨Q与塡Q∨R两子句的一个归结式。归结原理或归结法则即因此得名。

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

一阶谓词逻辑中,原子是由谓词和项组成的,因而在句元和子句中就有个体变元出现。由于存在量词能用斯科林变换消去,可以认为句元和子句中的个体变元只受全称量词约束 (见逻辑表示)。两个子句H1与H2的归结式可分四种情形:

(1)子句H1与H2的归结式;

(2)子句H 1与子句H2的因子句H2′的二元归结式;

(3)子句H 1的因子句H1′与子句H2的二元归结式;

(4)子句H1、H2各自的因子句H1′与H2′的二元归结式。求子句的因子句和求两子句归结式时,都必须用合一算法求出最普遍合一替换mgu(most general unifier),或称最广通代。这是在一阶谓词逻辑中应用归结法则的关键技术,最普遍合一替换是在一个表达式集合E={E1,…,Ek}中,用一组项(t1,…,tk)替换一组互异个体变元(x1,…,xk),使替换后的各表达式相等(称为合一)的最简替换。

(1)求子句因子句时的最普遍合一替换:例如子句H1=P(x)∨P(f(y))∨塡Q(x) 的因子句H1′=P(f(y))∨塡Q(f(y)),mgu={f(y)/x}。

(2)求两子句(包括子句之一或两子句都有因子句的情形)的二元归结式时的最普遍合一替换:例如子句H 2=塡P(f(g(a))∨R(b),则H2与上例H1的因子句H1′的二元归结式C =塡Q(f(g(a))∨R(b),mgu={g(a)/y}。

应用方法

应用归结原理证明定理或求解问题时采用反证法,即先假设与结论相反的命题是成立的,然后根据前提和否定结论的假设(都以子句形式出现),求出一系列中间结论(以归结式的形式出现),如果最后得到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以互补句元形式出现的一对单句元子句),即表明与结论相反的假设不能成立,因而原结论的正确性得证,此时归结式是空子句□。可以从理论上证明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是完备的,即一个子句集 S(前提和结论否定式合取形成的全体子句)不可满足的充要条件是从子句集S 中能推导出空子句□。

实施步骤

应用归结法则的具体步骤是:

(1)将定理或问题用逻辑形式表示。

(2)消去存在量词,使公式中出现的所有个体变元只受全称量词约束。

(3)构造子句集,包括将所有前提表示为子句形式;将结论否定也表示为子句形式。

(4)证明子句集S的不可满足性,即应用归结法则和合一算法,反复推求两子句的归结式(对命题逻辑情形无需采用合一算法),直到最终推导出空子句□,即表明定理得证或问题有解。这个推理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进行。

应用举例

表说明归结法则在自动演绎中的应用。




根据归结原理进行推理时只需要一条推理规则,即求两子句归结式的归结法则,所以使用简便,容易在计算机上实现。后来发现对于复杂的推理问题,中间归结式的产生会陷入盲目状态,缺乏可以明确遵循的搜索策略,使推理效率大为降低。为此又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如语义归结、锁归结、线性归结等,此外还对广义归结进行了研究。

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4。Ching-Liang Chang and Richard Char-Tung Lee, Symbolic Logic and 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Academic Press,Inc.,New York,197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17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