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nzhou guzi
甘肃曲种。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兰州鼓子渊源于宋代的鼓子词,后来又受到元明戏曲艺术的影响。据艺人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古老的“送秧歌”,多唱鼓子曲牌〔打枣歌〕、〔切调〕等。后来发展为两种不同的演出形式:一种是受了陕西眉户早期亦歌亦舞演出形式的影响,成为兰州小曲;一种偏重清唱,形成兰州鼓子。清末曾与北京的八角鼓在艺术上进行过交流,也受到一些影响。兰州鼓子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包括引子、套曲、尾声 3部分。引子称〔鼓子头〕,尾声称〔鼓子尾〕,有时也用其他曲牌作为引子、尾声。套曲中常用曲牌有〔坡儿下〕、〔罗江怨〕、〔边关调〕等40余支,另有〔赋子〕、杂调等50余支。有一些小段则只用一个曲牌演唱。演唱时采取坐唱形式,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另以小月鼓击节。长期以来,多为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兰州鼓子的曲目,近年来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曲词重词藻的雕饰。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当是出于封建文人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