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什么?

黎族是什么?,第1张

黎族是什么?

[拼音]:lizu

[外文]:Li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因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别, 其自称有“媅”、“岐”、(“杞”)、“美孚”、“本地”等。90%以上分布于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海南岛的万宁、屯昌、 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人口为817562人(1982)。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族源

黎族源出于古代百越(见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黎族先民即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和儋耳郡,部分黎族先民与南迁的汉人接触,吸收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始公社制逐步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但大部分山区的居民仍处于原始公社发展阶段。 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抚定珠崖,在那里建立城郭市井,封建统治渐趋稳固,后世遂有“伏波将军开琼”之说。

6世纪末,南方俚僚领袖冼夫人以所统辖的地方(包括海南岛)归附隋朝,后来隋朝在岛上设置珠崖、儋耳、临振等郡,下辖义伦、感恩等10县,汉人不断增加,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更为密切,促进了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封建因素的迅速增长。唐朝与南海诸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位于交通要冲的海南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贞元五年(789),唐在海南岛设置琼、崖、儋、振、万安等5州22县, 奠定了在海南岛的州县建置的基础。 天宝年间(748~749),唐僧鉴真东渡日本,遇风漂流到振州(今崖县)、崖州(今澄迈、文昌),发现当地的居民已是“一年养蚕八次,收稻两次”。黎族地区出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作为“贡品”被大量搜刮去,黎族劳动人民受首领们和当地的官僚、富豪的奴役和剥削。五代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批汉人向南方迁徙。到宋朝,海南岛的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岛上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黎族地区的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邻近汉区的地方已懂得耕耨灌溉,种植水稻、苎麻用来与郡人互市。黎区出产的香料、红白藤、棉花(吉贝)、黄蜡、花梨木和黎锦、黎单、黎幕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行销桂林等地,受到人们的赞赏。生产力的提高加快了黎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同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显著,史籍上开始出现“熟黎”、“生黎”的不同称呼。“熟黎”受州县直接统治,部分首领蓄养奴婢,封建王朝用官爵笼络收买他们充当统治黎族人民的工具。在这部分黎族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地主经济,只是封建化的程度比汉族地区差些。“生黎”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不纳赋税,不服劳役,无论在生产和生活上都保留着较多原始的东西。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黎族“土官”、“土舍”的压迫剥削下,明代以来大规模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在明洪武六年(1373)至崇祯十四年(1641)的260年间,黎族人民的起义斗争不下30次,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七方峒符南蛇,嘉靖二十七年(1548)崖州那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琼山县王振邦等起义声势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海南岛。黎族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剥削,不断掀起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光绪二十三年(1897)崖州多港峒4000多名黎族农民在吕那改领导下,举行了长达3年之久的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官府和当地的美帝国主义教会势力。辛亥革命失败后,黎族人民积极参加当地的民军运动,与袁世凯的爪牙和封建军阀展开激烈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黎族地区建立了党、团组织和农会,许多黎族先进分子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黎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领导各族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黎族、汉族农军解放了陵水县城,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制订了《土地革命条例》,并于1928年2月建立了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在黎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区先后建立了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黎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同日寇进行斗争。1943年8月,王国兴、王玉锦等领导白沙县黎族人民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在五指山区的国民党顽固派,为琼崖纵队进入五指山区开辟了道路。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纵队在白沙、保亭、乐东等县黎族聚居地区建立了五指山根据地,黎族人民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3月,在根据地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黎族、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0年5月1日,根据地各族人民配合渡海大军解放了全海南岛,黎族人民和全岛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 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见黎族合亩制)的生产方式。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庙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文化和风俗习惯

黎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传统乐器有口弓(口弦)、鼻箫、“拜”(排箫)等,曲调优美动听。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见彩图)造型艺术以织绣工艺为主,织出的头巾、统裙、被单、花单等都有绚美华丽的花纹,能织鸟兽、花草、人物等多种不同图案,其中的“崖州坡”和白沙县本地黎的“双面绣”以其精巧细密而驰名于世。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关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可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岐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 妇女爱嚼槟榔。 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建国前,黎族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见原始宗教),流行鸡骨卜、蛋卜。人生病认为是“祖先鬼”、“山鬼”等作祟,要请“娘母”、“道公”杀牲送鬼。近代以来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建国后的变化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工作。建国以后,1952年7月1日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各级黎族干部不断成长,1978年,全州有民族干部3490人。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多年来,黎族地区兴建了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1200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13万多亩,稳产高产农田达52万多亩。现在自治州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1982年,以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80多万亩,特别是民营橡胶发展很快,比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多年的总和翻了一番还多。(见彩图)油料、甘蔗、造林等都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工业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黎族工人阶级队伍茁壮成长。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00多公里。过去,黎族人民大多是文盲,解放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有数千名少数民族教师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黎族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1982年全州少数民族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一倍以上;已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世代居住的茅草屋搬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居。自治州首府通什欣欣向荣,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全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参考文章

    东方黎族自治县(Dongfang Li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Baoting Lizu Miao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Qiongzhong Lizu Miao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昌江黎族自治县(Changjiang Li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白沙黎族自治县(Baisha Li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陵水黎族自治县(Lingshui Lizu Zizhixiaaa)的由来中国地理乐东黎族自治县(Ledong Li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HainanLizuMiaozuZizhizhou)中国地理黎族传统纺染织技艺建筑与名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29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