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是什么?

排球是什么?,第1张

排球是什么?

[拼音]:paiqiu

[外文]:volleyball

两队对抗,每队6人分两排站位,以中间球网为界,用手击球过网以决胜负的一项球类运动(图1)。排球运动既可在球场比赛, 也可作为男女老少一起托球、击球的游戏。作为竞赛项目,它的对抗性、技巧性、集体性很强。参加排球运动的比赛与训练,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使身体得到匀称的发展;使人动作灵活,反应迅速,增长d跳力;能培养勇敢、坚毅、机智、果断和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




发展概况

现行排球运动始于19世纪末。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城一位叫W.G.摩根的体育指导员认为篮球运动过于剧烈,打算创造一种比较温和、活动量适度、男女老少都可参加的室内球类游戏。于是他在室内挂起约2米高的球网,以篮球胆为球,同别人一起用手将球在网上拍来拍去,不使落地。以后又把篮球胆改为现在用的排球。因为这种球是在空中打来打去,故称为volleyball,即击空中球的意思。这项运动最初每边各5人,后来定为6人。1895~1948年,美国的排球规则有过多次变动。每局比分从21分改为15分。最初的规则,曾允许在网前 4英尺之内球可以落地一次,后来取消了这一规定。场地的中线也是后来加上的。1938年规定了可以两人同时拦网。1941年又规定胸以上身体各部分都可击球。1948年新增的规定是,1人拦网触球后不能再击球;但2人以上拦网时,不论触球人与未触球人都可以再击球1次。女子排球规则是1924年才有的,那时规定:每队8人,网高为7英尺6英寸。比赛按时间计,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 5分钟。但这种比赛方法并未广泛传播。以后几经变化,才逐渐形成了现代国际通用的 6人制排球规则。排球传入亚洲较早,约在1900年传到印度,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到菲律宾。在欧洲,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普及排球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排球技术有较大提高。1947年国际排球联合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49年举办了第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第1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是1952年举行的。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65年举办第1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1973年举办第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77年又举办了第1届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锦标赛。以上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均为每4年举行1次。

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将volleyball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打法是每队16人,分站 4排,因而称之为“排球”。这项运动先在广州的几所中学进行,以后陆续传到了台山等地;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在这时先后有了排球活动,1911年上海举行了第 1次排球表演赛。1913年在第 1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应邀临时组队参加排球比赛,结果虽然失利,但在国内却促进了各地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1914年在第 2届全国运动会上把男子排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的 5届全运会也都有男子排球赛,对排球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在1915~1934年间的第2~10的9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男子排球队曾夺得5次冠军。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开展较晚,1924年的全运会女子排球是表演项目,1930年的全运会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女子排球队曾参加过第6 ~10届远东运动会排球赛。

1927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内,红军和苏区人民为锻炼体魄、活跃文化生活,曾积极开展球类活动,排球是其中的一个项目。1933年在江西瑞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1次运动大会”就有排球比赛, 少共中央队获得冠军。 1942年在延安举行的“九·一”运动会上,也有排球比赛,还成立了延安工人排球队。以后在其他一些根据地也举行过排球比赛。

从排球传入中国到1948年,中国使用的规则与 6人制排球规则有很大差别。1913~1917年中国排球场面积是40英尺×80英尺,网高为7英尺6英寸,每队16人,分4排,每排4人,位置不轮转。每局21分,3局2胜制。1919~1925年,男子每队12人,分3排,每排4人。1927年第 8届远东运动会,男排改为每队9人,分成3排,每排3人,仍不轮转。网高改为2.30米,场地改为11米×22米。自此,国内男子排球亦改为 9人制。中国女子排球在1924 ~1927年的国内比赛中都是每队12人,1928年起改用9人制。女排场地较小,为9米×18米。网高为2米,每局21分,3局2胜制。1949年以前,中国仅少数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有过 6人制排球活动。

在1949年以前的几十年间,中国男子排球技术的发展情况可分为 3个时期。初期(1913~1917),主要是发球与接发球游戏。在攻防位置上没有明确的分工,以球不落地、打过球网就算好球。1915年起,第3、第4排队员主要是防守,第2排队员有攻有防,第1排队员有攻有托。那时第1、2排中间队员为主要攻手。进攻以远网球、高网球为主,没有拦网。中期(1919~1925),技术战术逐步发展,采用上手传球,也有手背或单拳垫球,并开始出现倒地救球与原始鱼跃(落地时胸腹部不着地)。扣球有大轮臂与小轮臂之分。开始采用拦网,但以单人拦网为主。由于拦网的出现,进攻由网中逐步转向两侧。由于身体素质与技术逐步提高,两边队员接球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到1927年把边上的一行队员取消,改为 9人排球。后期(1927~1949),由于规则规定有两次发球机会,出现了勾手大力攻击性发球。传球技术也有明显的提高。防守出现了各种摔救动作,包括鱼跃救球。进攻时头排队员多用单手压球动作,第 2排队员多用助跑起跳屈臂或轮臂扣球,有时也用勾手扣球。战术发展也很快,出现了头排左右两侧双快球掩护 2排队员扣杀的掩护扣球。防守则出现了3人或4人的集体拦网。后排队员的防守动作也灵活多样。当时中国女子排球大多停留在发球与接发球的争夺上。前排能压球、 2排能扣杀的仅是极少数队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球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加以推广,是发展和提高较快的一项运动。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会上第一次介绍了6 人制排球运动。随后,为派队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世界学生第2次代表大会的排球比赛,于这年8月又在天津举行了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和广州5城市的6人排球选拔赛。1951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第1届全国篮球、排球比赛大会,参加比赛的是 6大行政区、解放军与铁路等8 个单位的代表队。比赛大会结束后,各代表队又分别到一些工厂和学校进行表演,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6人排球的活动。这次比赛选拔了第1批国家排球选手,组成国家队,参加了同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排球赛。

1953年全国篮、排、网、羽毛 4项球类运动大会后,从1954年开始建立了全国联赛的竞赛制度,1956年又改为甲、乙级升降联赛制度,并开始试行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在这段时间里,排球的国际交往增多了。1955年为了探讨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发展中国排球的特点问题,国家体委召开了第 1次排球训练工作会议,研究了全面身体训练问题,提出了“积极主动、灵活快速”的战术指导思想。1957年的排球教练员训练班又提出了“技术全面,战术多样”的训练方向。这些措施,使排球的训练工作逐步加强了计划性和系统性,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到了1958年,各甲级队在技术、战术上都有明显提高,还创造了一些新技术,特别是男子队的勾手大力发球和四川女队的上手飘球等攻击性发球,大大加强了。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中国男、女排球队第 1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女子获第6名,男子得第9名。1962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中国男、女排均获第9名。1963年11月在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中国男、女排双获冠军。1964年,中国排球队学习了日本国家女子排球队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经验,各省、市、自治区排球队也普遍增加了训练负荷,改革了训练方法。1965年国际排联修改的新规则规定拦网时手可以过网击球,使拦网从防守技术转变为进攻得分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拦网的性质。这对于身材较矮、拦网技术薄弱的中国运动员来说,是不利的。但由于广大排球工作者及运动员积极认真地研究了这一新规则对技术、战术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如平拉开扣球等;另一方面及时地采用了“盖帽”式拦网新技术,所以在国际比赛中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1965年,中国男子排球队在里加国际排球邀请赛中获得第3名。在停顿几年之后,从1971年起,又重新开始训练青少年运动员。1972年全国5项球类比赛大会之后,竞赛活动有所恢复。1976年以后,除了改进原有的制度之外,还通过改进训练,加强集训以及增加国际交往等措施来提高排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在此期间,还注意了提高裁判员的业务水平,现已有国际排球裁判8名,国家级裁判161名(女8人)。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子排球队获第 4名;中国男子排球队获得第5名。1979年12月,中国男女排球队双双战胜了日本队和南朝鲜队,第 1次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取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1981年3月,中国男女排球队战胜日本和南朝鲜国家男女排球队,双获世界杯亚洲预选赛冠军。同年7月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女排经过紧张奋战取得了冠军。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 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力克群雄, 以7战7胜的战绩夺得冠军(图2)。1982年9月在秘鲁利马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中国女排又一次获得冠军。中国女排的成员包括:领队张一沛,教练袁伟民、邓若曾,运动员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郎平、陈亚琼、陈招娣、曹慧英、杨希、朱玲、梁艳、张洁云、周鹿敏以及郑美珠、杨锡兰、姜英。




发展趋势

自1949年举行第 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以来,国际排球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64年奥运会把排球运动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后,各国对它普遍重视,它的技术、战术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排球运动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跃而夺得世界冠军。70年代,日本、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等亚洲队,以快速多变的打法著称于世;在拉美以d跳见长的古巴队,和进步较快的美国女排,也引起人们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现出中、日、苏、古、美五强对峙的形势。从男排的情况看,身材高大、实力雄厚的苏联队仍处于领先地位。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中国、波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南朝鲜等队也争相全面提高技术。当代世界排球技术、战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

技术全面,有所专精

当前发球虽无更多新技术,但各队竞相采用长距离远程飘球、“高吊球”和一些新的发球方法与策略,以努力寻求破坏对方的垫球,进而破坏其快攻战术的组成。在一传方面,由于训练时间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垫球技术的改进,失误率已大大减少,到位率明显增加。今后必须适应各种形式的发球,以便为组成快攻创造条件。在扣球方面,一是打破了按一定步法、一定方向助跑起跳的限制,采用各种变步、变向的起跳,以适应各种临场情况;二是打破了专位分工的限制,要求兼备扣快球和打强攻的两手;三是打破了定位扣球的限制,要求在积极跑动中实现进攻;四是打破了 3点进攻的限制,发展为前排的活点进攻和后排的纵深进攻。在拦网方面,对付强攻时,采用助跑摆臂高跳后充分展肩、伸臂的技术,而在对付快攻时采用连跳技术;对付换位进攻时,不仅采用人盯人、人盯区域的拦网,有时还采用新型的重叠拦网;对付个人战术扣球时,强调提高单人拦网的独立作战能力,有时利用手在空中的移位去拦阻变线扣球,利用手后仰拦网,力图将球拦起后组织快速反击。在后排防守方面,强调掌握多种防守技术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如肩滚翻发展为横滚动的防守技术及各种挡球技术等。

高打、快变,互相促进

世界排坛的战术风格,多年来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的亚洲型和以高打强攻为主体的欧洲型两种主要的不同风格。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技术战术的发展,两种风格不断取长补短,相互为用,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别,趋向于互相揉合,结合运用。有些队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继承发扬原有特长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打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亚洲型的队在继承发展快变打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强攻突破能力。欧洲型的队在不断提高强攻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快攻的打法。从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向看,单纯依靠高度和力量,或单纯仰赖快速和技巧,都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中国的强队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吸取各国之长,坚持把高度与速度、强攻与快变结合起来,并发展各自的独特打法。

身高d跳不断增长,扣拦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规则的修改和技术的发展,高度因素已成为当前世界强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高度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高手长。从198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排球赛看,目前世界强队,女排平均身高都在1.77米左右,一般都拥有4~5名1.80米以上的队员;男排平均身高都在1.92米以上。1.94米以上的高大队员,各队均有7~9名,一些身材较矮的队也正在极力物色高大选手进行培养。二是d跳高度。各队都极重视专项d跳力的训练与提高。作为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女排摸高一般都在3.05米以上,高者可达3.30米左右,男排摸高一般都在3.50米以上,高者可达3.76米。

队员的高度增加和进攻能力加强,加剧了网上扣拦的对抗。现代排球比赛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全面技术基础上的网上争夺能力,扣球和拦网?潜热梅值淖钪匾侄巍C挥星看蟮墓ナ坪脱厦艿睦雇敕朗兀タ亢笈欧朗厥嵌ゲ蛔〗ァ⒂涣饲虻摹?

进攻战术,快高又多变

当前,世界排球进攻战术发展很快,正在向着高度加速度、强攻加快攻、力量加技巧、前沿加纵深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

(1)在积极跑动、交叉掩护和突然变化中实现战术配合,以期引起对方防守判断的错误,造成以多打少的有利局面。在这方面亚洲一些队掌握得比较熟练。

(2)打破主攻与副攻机械分工的格局,主攻和副攻互相掩护进行突破,以加强全面进攻的能力,丰富战术的内容,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

(3)在反攻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快速多变战术在对方布防未定、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实行突袭。

(4)在网的前沿组织高点或远网的进攻,以避开对方的严密拦网。

(5)结合前排进攻掩护,从后排纵深地带发动攻击,组成多种配套的立体战术,以突破对方的严密拦网。

(6)重视在集体战术配合下的个人战术运用,如采用两线分化(直线或斜线扣球)、平扣后区、转手转腕、打手出界和高点吊球等技巧,以加强突破能力。

防守战术,灵活多样

世界强队在加强进攻的同时,都十分注重防守的训练与提高。随着进攻的发展,在防守战术上都注意运用比较灵活多样的形式,打破过去清一色的“边跟进”防守的格局。其原则是: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和对手的进攻特点,合理地组织防守力量,并从有利于本方组织反攻来部署防守。日本女排根据不同轮次采用“边跟进”或“心跟进”防守。苏联男排把两种防守形式揉合运用,即 6号位队员根据判断决定进退,1号位或5号位队员则根据6号位队员的进退相机补位。中国队是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采用放大“马蹄形”或缩小“马蹄形”防守,以及相机运用不拦后撤或内撤等。

现在实力相当的强队比赛,网上对抗非常激烈,1场比赛有时打 3小时,有时为争夺1次发球权或争夺1分,往往要激战10多个回合。激烈的争夺,使各项技术大都既能得分,又能失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具有攻防两重性。因此,在比赛时,对集体的协同配合,对每个队员全面掌握攻防技术和发展个人独特技巧以及培养顽强的作风等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

近几年,中国排球运动员的身高有所发展,国家女排平均1.78米,男排1.92米,身体素质特别是d跳力有了提高。技术、战术也有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快变战术与拦网能力在国际比赛中有一定成效。女排作风比较顽强,技术比较全面,网上有相当实力,有一套高打强攻与快变相结合的打法; 男排进攻战术变化较多,“前飞”、“背飞”等快变打法有独到之处。进入80年代,中国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方向是: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扬各队的特长,向全攻全守方向发展。坚持快速,发展高度;狠抓扣球、拦网、发球3项得分技术,力争网上优势;以全面、快速、高度、多变、准确的打法,争取主动,夺取胜利。

中国著名排球运动员获奖情况

1962年第 5届男子世界排球锦标赛中,李宗佣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1962年第 4届女子世界排球锦标赛中,曹其纬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1977年11月第 2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曹慧英获得“敢斗”、“拦网”和“优秀运动员” 3个奖杯。

1979年9月第4届全国运动会上, 张蓉芳被评为“最佳扣手”。

1979年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周晓兰获“最佳表现奖”。

1979年第 2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中,汪嘉伟被评为“最佳运动员”;徐真被评为“最佳发球手”;陈刚被评为“最佳拦网手”;胡进、沈富麟、曹平被评为“优秀运动员”。

1981年世界杯赛亚洲预选赛中,汪嘉伟被评为男子“最佳运动员”;郎平、孙晋芳、周晓兰被评为女子“最佳运动员”。

1981年第 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和“二传”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排球主要名词术语简释

(1)隐蔽站位。是接发球时插上战术的一种变化。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同排同列队员的位置关系,将前排主攻手隐蔽在后排的位置上。为的是迷惑对方拦网,出其不意地袭击对方,达到突然进攻的目的。

(2)插上二传。后排队员插上到前排组织进攻。

(3)短平快球。扣球队员在离二传队员两米左右的地方扣平快球。

(4)时间差。打快球队员,佯作扣快球的起跳姿势,但并不跳离地面,等对方拦网队员受骗跳起下落时,扣球队员再迅速起跳扣半快球。这种打法,主要是利用对方拦网时间的误差,来达到突破对方拦网的目的。

(5)空间差。扣球人起跳后,身体在空中移动位置,避开对方拦网进行扣球。

(6)位置差。扣球队员佯作起跳姿势,使对方拦网队员误认为拟打快球而跳起拦网,这时再突然向侧方跨跳1步,在无人拦网的空档跃起扣球。

(7)前飞。扣球队员佯扣短平快球,突然跳起冲近二传手,扣近体半高球。







(8)背飞。扣球手佯扣近体前后快球,突然冲跳至二传手背后打小弧度球。

(9)重叠(梯次)。两名扣球队员,一前一后扣快球或半高球,形成2打1,给对方拦网造成困难。

(10)重叠拦网。拦网时,两名队员一前一后的成重叠状的取位,前面队员定位,后面队员则相应地向右前方或左前方跨步跳起拦网,并在判断正确的基础上,尽力组成双人配合拦网。

(11)夹塞。扣短平快球的队员作佯攻掩护,另一队员从中间直插切进跳起扣半高球(图3)。







(12)两快一跑动。前排两个队员同时进行快球掩护,另一名队员向2号、3号或4号位进行跑动扣球。在扣球点上造成2打1(以多打少)的局面, 突破对方拦网(图4)。

(13)围绕。3号位队员绕到2号位队员身后,或2号位队员绕到3号位队员身前的行动。

(14)近体快球。靠近2传队员扣快球。

(15)交叉进攻。“交叉”是指两名前排队员交叉跑动的行动。“交叉进攻”是快球掩护的战术变化,常用的有“前交叉”、“后交叉”等掩护进攻战术。

(16)立体进攻。是指利用本方球场的整个空间组织前后排队员联合进攻。它不仅可以由后排队员从限制线外起跳进行扣球,还可以组织近网掩护的纵深战术进攻,使前后排的进攻灵活交替运用。(见彩图)。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