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eng Zhenduo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生平事迹郑振铎于 1917 年进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 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1年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陆续主编出版了《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丛书》、《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撰写了《俄国文学史》、《太(泰)戈尔传》和《文学大纲》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免遭迫害,于五月乘船避难去欧洲法、英等国。1928年10月归国。1931年,他就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5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6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上海“孤岛”,继续从事写作和其他文化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主编了《民主》周刊。1949年2月,郑振铎经香港入解放区,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7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并继续分管文物工作。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郑振铎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物、考古学研究郑振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注意和重视研究文物和现代考古学。1928年,他在伦敦编写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全面介绍埃及、巴比伦、亚述和特洛伊、迈锡尼、克里特等地田野考古发掘的著述。
郑振铎对文物的认识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古董观念,把文物作为科学的实物史料,以纠正和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讹误和不足,促进历史科学研究的发展。他从20年代开始收集研究中国古代版画。30年代,他与鲁迅合作辑印了《北平笺谱》,重刊了《十竹斋笺谱》。1940~1947年,他以其30多年收集所得资料,陆续编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 5辑20册,实为前所未有、集中国版画之大成的巨著。他高度评价了中国版画在世界版画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充分肯定了版画作为研究古代“生活实相”和“社会变迁”的生动史料价值。
郑振铎充分认识到文物作为真实、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重视把文献与文物结合起来研究历史、说明历史。这对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于1946年筹资组成“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刊行会”,于1947年开始主要依靠他自己一个人动手,从各个方面收集资料,陆续编纂出版了内容空前丰富、收集有各类画片3003幅的中国第一部大型《中国历史参考图谱》24辑。
文物保护郑振铎以极大的爱国热忱,致力于保护祖国文物。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积极支持和参与由徐森玉、顾廷龙主持为准备索还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而编辑《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的工作。1947年他痛感当时有很多珍贵文物通过上海流出国外的现实,发表了《保存古物刍议》一文,猛烈抨击了近百年来中国文物被大量掠夺、盗运国外的现象,提出了保护文物的原则。同时,他还多方筹款,大量购买了从北方运到上海的古代陶俑,以尽量减少其流往国外的损失。在此期间,他还陆续编印了《西域画》、《域外所藏古画集》和《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集》等,用来说明中国珍贵文物大量外流,“楚人之弓未为楚得”的痛心事实,以激发国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爱国热情。1948年,他把曾被日本侵略军从香港劫夺而由中国驻日代表团追回的一大批珍贵图书秘密转移,指定孙家晋等人负责保管,故意拖延、推迟运往南京的时间,直到上海解放后交由中央工作团接收,使这批珍贵图书得以保存下来。
郑振铎在就任文物局局长后不久,即将他在上海重金收购的几百件古代陶俑全部捐献国家,并与王冶秋共同倡议:从事文物工作人员,都不要购买和收藏文物。这成了文物局工作人员的一个传统,以后被列为《文物工作人员守则》的内容之一。1950年,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草拟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和《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指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令、指示和办法,为中国文物的保护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2年开始,在郑振铎主持下,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先后举办了 4届考古人员训练班,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配合建设工程为主的考古发掘工作。1956年,郑振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他作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组组长,与尹达、夏鼐共同制订了《考古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支持下,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促进了文物考古工作新生力量的成长,扩大了文物考古队伍。
博物馆建设在建国初期,郑振铎和王冶秋一起组织领导了对解放后接管的原有博物馆的改造工作,明确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主旨。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他重点抓了对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改革,还直接参予组织了《敦煌展览》等多次文物展览,筹建了《绘画馆》、《陶瓷馆》等专馆,使故宫陈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56年郑振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性质、方针、任务和发展方向。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以全面反映地方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旨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文物宣传郑振铎十分重视文物的宣传和出版工作,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大型的文物展览。他还注意运用展览的形式,及时反映文物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1954年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和1956年的《五省出土文物展览》所展出的文物,都是当时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重要考古新发现。这些重要展览结束后,郑振铎都亲自主持编辑出版了大型文物图录。为了保证文物出版的印刷质量,早在1953年,他就派专人去上海购置彩色铜版、珂罗版印刷设备,并以重金聘请制版专家,建立了文物印刷厂。1957年,又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专门出版文物考古书刊的文物出版社,为展现中国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作出了可贵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