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un Zi Yuelun
[外文]:Xun Zi:On Music
中国《荀子》书中的一篇,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音乐的专著。《荀子》一书,旧题战国荀况撰,实由门人弟子纂辑而成,又经过汉代的刘向校雠叙录,是从322篇中编定32篇。《乐论》在《荀子》中为第20篇。荀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年代为约公元前298~前238年间,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是集百家之大成的。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荀子》书中论述音乐问题的,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等篇的部分文字。这些文字的主旨在于肯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同时批评墨家学派否定音乐(见《墨子·非乐》)的观点。《乐论》一开始就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这就是说,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在《王霸》中,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有更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在《性恶》中也有这样的话:“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可见,这是荀子的核心思想“性恶论”的具体体现。正因为这样,就要“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就是说要用向上的音乐、乐舞诱导人们向善,而不能堵塞、反对,因此,墨子的否定音乐就该受到批评。《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因此,“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反之,“乐姚冶而险,则民流僈鄙贱矣”。前者能导致“兵劲城固”,使敌国不敢来侵犯,后者则导致“乱”和“争”,“敌国危之”。《乐论》还指出了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这就是说,音乐的影响能够左右社会的治或乱。荀子在反复肯定音乐的社会作用的同时,指名批评墨子非乐的,不下于七、八次之多,甚至说墨子反对音乐简直是犯罪。此外,《乐论》还接触到各种乐器的表现力,说鼓声洪大壮丽,钟声充盈厚实,磬声有棱有角,竽、笙声肃穆而和谐,管、籥声发扬而兴奋,埙、篪声蕴蓄而内在,瑟声平易,琴声柔婉,歌声清润等。可见荀况对音乐是有丰富的实际感受的。
战国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已经是大势所趋,《乐论》所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反映了这种趋向。至于《富国》所说:“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d琴瑟,以塞其耳……。”《王霸》所说:“饮食甚厚,声乐甚大,……臣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则更把音乐看作是建立一个统一政权的工具了。
《荀子》一书原有唐杨倞注本,通行的是清王先谦集解本,今人的注本亦颇多。吉联抗的译注本《孔子孟子荀子乐论》由音乐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