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hui anshi
[外文]:social suggestion
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之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观点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简称暗示。
暗示包括 3种成分:暗示者、被暗示者和暗示信息。有时暗示者和被暗示者可以是同一个人,暗示信息主要有会话、文字等语言,语调、语气等亚语言,以及表情、动作、姿态等非语言符号。暗示效果与含蓄程度成正比,越含蓄效果越好。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还有: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被暗示者的人格特点等。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会引起明显的生理变化。暗示依赖直接提示,不需要讲清道理,一般只涉及人们的简单思维和行为。
暗示有 3种分类方法:
(1)依信息来源的分类。如果暗示信息来自他人称为他人暗示;如果来自自己本人则称为自我暗示。
(2)依暗示者的目的性分类。如果有明确的目的,称为有意暗示;否则,称为无意暗示。
(3)依暗示者和被暗示者的接触方式分类。如果暗示者直接对被暗示者施加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图,属于直接暗示;暗示者通过他人或其他媒介物进行暗示,则属于间接暗示。
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暗示原因的解释有:
(1)动物磁性原理;
(2)念动反应原理;
(3)意识分离原理;
(4)观念的联想—重整—制约原理;
(5)决定倾向下降原理;
(6)识别原理;
(7)认知重组原理。
暗示在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在许多领域内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产生许多积极作用。例如,医生用暗示治疗某些疾病;教练员用暗示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教师用暗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魔术师用暗示提高演出效果;管理者用暗示激励职工;工厂用暗示产生“名牌效应”来推销产品,等等。但如果利用不当,暗示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