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说,“一本书的功夫,更多的是书外。”我们学习隶书,可以说要想学好隶书,功夫比隶书更重要。无论是厚重简约的隶书,还是精致典雅的隶书,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学习篆书。
篆书是书法的源头,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隶书的书法在于篆书,比如用笔、结构、对称之美。所以,学隶书看懂篆书就是“知其所以然”。用篆书入隶书古,用楷书入隶书不古。篆书是隶书的源头,是写好隶书的基础。
黄易隶书
如清代金石学刻家黄易,就重视金石学。他的隶书,与其篆刻一样厚重凝重,有篆书的意味,所以有一种深沉从容的意趣。
其次,注重草书的书写风格。
孙的书谱说:“草不同时真,而近于专;真的不是草,不是汉扎。”虽然这是关于楷书和草书的关系,但同样适用于隶书。隶书属于正体,容易写得挺拔呆板。如果学隶书的也在草书方面下点功夫,再写隶书就容易多了。
钱君匋的李殊陆游诗
比如现代书法家钱君匋的隶书。钱君匋的隶书先学汉碑,后学汉简,用书法和草书书写简牍,用绘画布局安排隶书规则,从而大大推进了隶书的写意色彩。
鲁隶书
又如现代书法家陆,擅长草书、篆书、隶书,注重书体之间的通融。他的隶书满是碑文,书写的节奏全部来自草书,热情奔放。它在近代隶书中独树一帜,如清代易炳寿的隶书、韩立的《石门颂》、《清新黄贝》等。
再次,知道古今隶书的变化。
学习隶书,不仅要沉浸在书写实践中,还要了解隶书的发展历史,从它的起源,到隶书的变迁,再到近现代著名的隶书作家。从隶书的整个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隶书体的演变规律,看到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变的。然后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努力形成自己的隶书风格。
尚诚左隶书
比如现代书法家尚承祚,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对隶书的发生和发展了如指掌。所以他写隶书,以早期隶书——秦隶书为重点,以碑帖体写秦隶书,融入他恬静悠远的心境,最终形成了古朴典雅的书法风格。
最后,综合人文素质。
中国是一门讲境界的艺术。四空图中《二十四诗品》所列的二十四诗风,其实是一种意境或境界。郭旺《人间花刺》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本”。
书法的境界其实是书法家内心境界的反映,所以有“书如其人”之说。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很高的心境,“书如其人”这句话就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境界需要后天培养,综合人文素质决定书法境界的高低。要想在隶书的融入上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不是靠研究一两个隶书碑文就能达到的。
石涛隶书
比如清代书画大师石涛写隶书,虽然不是主要任务,但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隶书融合了他的艺术感受和对草书、绘画、篆刻的规定,从而形成了一种优美、奇而不怪、口若悬河、滴水不漏的独特艺术美感。这主要得益于他极高的艺术禀赋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马隶书
又如现代书法家马,有“艺术花园里的全才”之誉。他的诗词书画都很优秀,学历很高。他的隶书以风格和飘逸气息取胜,有白云和楚清,洗尽铅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