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gt阿萨、熊黛林等名人的窗户都贴过防台风的M型封条;甚至在广东汕尾的一场台风过后,一些民国硬币被吹了出来...
当然,最大的篇幅应该集中在山竹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以及对灾区的援助上。中国对台风的反应也赢得了各国的称赞。台风自古就有,那么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是如何防控这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的呢?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音译,即粤语和闽南语中有“大风”和“台风台”,甚至它是荷兰占领台湾省时由希腊史诗中的人物台风转化而来。
另一种是简单起源论,因许多台风穿越台湾省海峡进入大陆而得名。无论如何,中国古代有关台风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相关的防治行动自然以此为中心。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台风并不会带来所有的灾难。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都被台风打败。
据记载,1281年8月中旬,14万元军乘战船分两路浩浩荡荡进攻,已经到达九州港,却恰好遇到盛夏台风。韩国水手提前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试图将船驶向公海以避免危险,但为时已晚。
面对雷霆万钧的狂风,这些傲然屹立在北方草原上的战士毫无反抗之力。他们要么被埋在海里,要么被困在岛上被日军屠杀或俘虏。最后只有3万人幸存。
直到上个世纪,人们才能够在战场附近的海域打捞到元世祖舰队的遗物。日本作为两次台风的最大受益者,在那个天皇被神化的年代,“神风”的传说成为凝聚岛国人民信心的救命稻草。
然而,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台风带来的更多的是财产甚至生命的损失。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里,历史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台风肆虐的记录。
如元代大德五年七月初一,“狂风大作,屋瓦飞尽,海水泛滥,潮起四五尺,人畜死亡,房屋毁坏,一万七千余人漂浮”。
1999年9月,永乐雷州政府“遭受飓风袭击,洪水淹没了濉溪和海康……淹死了1600多人”。明万历二十四年吴川,“七月十四日,丁遭飓风,一条船飞出屋外”。
历朝历代,台风灾害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因为它们经常伴随着山洪泥石流,可谓毁灭者柯南,危害不可估量。
中国人的祖先有没有预测台风的能力,从而防患于未然?
由于没有气象卫星等高科技设备,人们只能根据动物栖息或云层颜色变化等自然现象,凭经验进行预测。东南沿海有句民间谚语“六月一日三集雷停,七月一日九集雷来”。相信六月只要打雷,肯定不会有台风;一旦7月打雷,台风就会接踵而至。
清末,石洪宝常年往返于江西和福建。他根据当地的山川、气候和民风,撰写了《福建杂记》。他在书中说,“台风前夕,必有鱼形的云飘入空。如果云色为白色,则表明台风将有所缓解;云若黑,台风必然凶。”
关于台风的移动规律,嘉庆《雷州府志》记载,风若从东北方起,必先向北,再向西;如果风从西北方向吹来,它必须先向北,然后向东。简而言之,它将在南方结束。如果不是在南方结束,台风还会再来。
即使在今天,卫星获得的天气预报也往往不准确,古人“拨云见日”的实际效果更是可想而知。这些基于经验的预测主要是让官方和民众提高警惕,关键还是看台风来了怎么应对。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一些建筑选址防风的经验。据考古研究,中国迄今发现的所有旧石器时代人居住的天然洞穴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洞口很少朝北,这是为了躲避冬天的寒风。
几千年后,风水继续发展,“聚风聚气”成为建筑选址的重要原则,即北面有高山(玄武),西面和南面有丘陵(白虎和朱雀),东面有河流或大道(青龙)。
这样冬天可以挡住北方的冷风,夏天可以引入东南风。
对于沿海地区,这样的选址正好可以衰减旋转的台风。另外,由于东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形,村落往往选择南坡,房屋前低后高排列,四周树木环绕,既能防风排水,又能通风晒太阳。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
如果房子的位置选得好不好,应对小风暴和大风可能会更有效。台风一样的大招,可以瞬间让十里八村化为乌有。恐怕东西南北你都不能幸免。
所谓人定胜天。这个时候还是要看防御工作做的怎么样。具体来说,应对台风的主要方法包括修建海堤和植树。在修堤方面,几千年来与我们母亲河的几次交锋,给了中华儿女丰富的经验。
早在南宋时期,为了及时保护和修复受损的堤坝,就实行了岸长负责制。所谓岸长,自然是专门负责管理海堤的人。
到了明清时期,海堤按千字、二十八星、干支等号分段管理,机制越来越完善。在种植防风林方面,雷州人堪称典范。
据《海康县志·地图志》记载,雷州城东是一片荒野。知府吴将旧土笼加建一个高大的,上面种上榕树,几年后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所谓土笼,其实就是竹笼上的土石筑成的防御堤。种榕树不仅可以加固堤岸,还可以大大降低台风来袭时的风速。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应对台风时,往往会大力推行一项实际上毫无用处的措施——祈福消灾。据明清史籍记载,雷州府、高州府所辖各县均有暴风、雷雨山山坛,专门祭祀雷神。
此外,沿海最常见的寺庙是妈祖庙、天妃寺和天后宫,它们实际上是供奉妈祖莫林娘的。据说林默娘是宋代莆田、福建、越南名门后裔,通晓天文气象、水质。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布满礁石,无数渔船和商船在这里遇难。他们经常被林默娘搭救。这个海上女人的故事越来越生动,她甚至可以“海上入座”,“预言自己有罪”。在一次海上救援中不幸遇难后,林默娘的形象不断被神化。
虽然祈祷是一种消极的迷信做法,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妈祖是他们面对灾难时重要的精神寄托,是他们有勇气抗争的力量源泉。
面对自然,人类是渺小的。虽然我们总是谈论保护环境和爱护地球,但我们实际上是想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环境的破坏。地球是不朽的,但生命是脆弱的。即使我们拥有巨大的力量或财富,我们也无法独自抵御洪水和火灾。
自然灾害虽然会让我们失去家人,出国,但不能抹杀我们活下去的意志。历经苦难代代相传的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留下的与自然作斗争的宝贵经验,这是文明最闪光的地方。
参考资料:吴志锋《明清雷州半岛台风灾害及其防御机制研究》,贾灿灿《潮州话台风的时间空分布与清代社会反响》,石洪宝《福建杂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http://www.diem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907991599@qq.com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