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把廖耀湘从战俘营请来做教员

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把廖耀湘从战俘营请来做教员,第1张

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把廖耀湘从战俘营请来做教员

这些问题,只有你能讲,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

这是1951年,时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在邀请廖耀湘出任军事教员时所讲的一番话。此时,号称“丛林虎”的廖耀湘正在功德林管理所改造。

接到这个命令后,这位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十分吃惊,自从三年前兵败后,廖耀湘便一直在此改造,这几年倒也是平安无事。

可如今突然接到这样一份命令,让廖耀湘出任军事学院教员,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绝对不行!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三年前辽沈战场上自己兵败被俘,如今这败军之将,怎可再言勇呢?为了让廖耀湘放下包袱出任教员,刘伯承元帅下了死命令,然后说了上文那句话。

为什么刘伯承元帅会如此看中廖耀湘,非要点名让他来出任教员呢?

一方面是,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刚刚成立,教员奇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刘伯承唯才是用,大胆起用了一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

这些将领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弥补我军指战员的一些不足。

另一方面,廖耀湘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国军名将,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廖耀湘最早组建了机械化部队,对此十分的有心得。

抗日战争期间,廖耀湘曾率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甸作战,对于丛林作战、特殊气候作战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而这也是刘伯承元帅看重的地方。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笔者,重新认识一下这位颇为传奇的将领。

廖耀湘

1、投笔从戎的年少英才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生于湖南邵阳曾市新邵县酿溪镇回龙村。

廖耀湘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于乡里设馆授徒,父亲也颇有学识,廖家世代耕读,家境殷实,算是半个书香门第。

廖耀湘出生后,父亲对他报以很大的期望,耀湘这个名字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正所谓: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

廖耀湘天生聪颖,祖父也是对其悉心培养,自6岁开蒙后便一直勤学苦读。

但廖耀湘生逢乱世,家中传统的耕读之路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所以父亲便将他送到新式学校读书。

1920年冬天,廖耀湘从县立高小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中学毕业后,摆在廖耀湘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求学,另一条就是从军。同当时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廖耀湘也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于是便决定南下投考黄埔军校。

但此时家中为供廖耀湘在长沙五年的学习,已经竭尽了财力,供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没有筹集到,廖耀湘因此也错过了黄埔五期的招生,只好就近从军。

到了1926年,廖耀湘终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

在黄埔军校,廖耀湘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更难能可贵的是,廖耀湘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个人素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近女色,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1930年5月,廖耀湘参加了留学考试,成绩列前三甲,最终确定名额却被刷下来了,理由是他个子矮,其貌不扬,脸上还有一道疤。

对于这个理由,年轻气盛的廖耀湘自然是不服气,一气之下他决定要去找蒋介石当面说明情况。通过自己的争取,最终廖耀湘得以公费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

法国圣西尔军校是世界军事名校,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在法国,廖耀湘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展现, 各项成绩都十分优异,而廖耀湘也成功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近代著名军事家蒋百里。

法国留学期间的廖耀湘(左二)

蒋百里在法国期间,注意到了廖耀湘,作为近代著名的军事教育家他看到了廖耀湘身上的军事天分,为此他专门给蒋介石写信推荐廖耀湘:

余此次受军委会委托,赴各国考核我国之军事方面之留学生。驻法期间,闻一名廖耀湘之湘籍学生,成绩极其优异,遂召其见面当面试其军事理论知识,该生融会贯通对答如流。

现既有黄埔军校学历,又有西洋学堂学历,旧学基础甚为深厚,新学又颇多沾溉,这样的经历、学历,在我军中可谓凤毛麟角。

余建议对此等级有发展前途之青年军事干才,学成回国后多加重用。

而廖耀湘也没有辜负蒋百里的期望,1936年他以机械化骑兵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留学法国,廖耀湘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在法国他遇到了一个叫黄伯溶的女子,她和廖耀湘一样都是求学异国,他们经朋友介绍在法国认识,然后相爱、结婚,并有了一个儿子廖定一。

黄伯溶的身世非比寻常,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他的叔父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

而黄伯溶也是自幼读书,有文化有知识,要长相有长相、要气质有气质,还能烧一手好菜,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神”,偏偏被廖耀湘身上那种执着的精神所吸引。

两人一起在法国生活了几年后,1936年带着儿子回国。廖耀湘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军士营学兵连连长,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2、抗日战场上的“中国虎”

廖耀湘回国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打响。此时廖耀湘调任中校营长,参加南京保卫战。

这是廖耀湘第一次对日军作战,这时的他只是个小角色,虽然作战英勇,但却无法改变战局,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进城后,廖耀湘被困在城中。

危机时刻,廖耀湘换上便装躲进了栖霞寺,在寂然法师的保护下,他成功脱险至汉口。

这期间,廖耀湘总结了失败的经验,以“南京战役之经验及国军今后建军应有之改进”为题上书蒋介石,受到了蒋介石的重视。

此时国民政府也在战场上真正见识到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相比较之下中国军队的水平相差太过于悬殊。

为了对抗步步紧逼的日本机械化部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决心组建中国的机械化部队。正所谓欲治军者,必先选将,由谁来担此重任呢?

作为当时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这个人光有勇不行,光有谋也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知识,必须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才可以。

这时候,蒋介石想起了曾经自己亲手送到法国的廖耀湘,于是将他从中校直接提拔为少将。廖耀湘也开了国民党军官破格提拔之先河,成为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的少将参谋长!

对于廖耀湘这样飞速获得提拔的干部,当时在国民党内部是很少见的,况且此时廖耀湘也没有任何的战功,而且在国民党内资历很浅,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

但是很快,他们就被震惊到了!

廖耀湘来到200师后,将留学所学的机械化军事学识全部用上,无论是讲训、 *** 练,廖耀湘都是亲力亲为,训练很快就有了效果。

而此前对廖耀湘持怀疑态度的人这时候都心服口服。

杜聿明甚至亲自对蒋介石说:

“我们机械化部队,没有廖耀湘这台高水平的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机械化部队的机械都会瘫痪!”

此后不久,国民党军委以廖耀湘所在师200师为基础,扩编为机械化军,即杜聿明为军长的新十一军,后改为新五军,增编新二十二师,邱清泉任师长,廖耀湘为副师长。

但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训练好了,就要用在刀刃上。

血战昆仑关

1939年11月日军进犯昆仑关。

昆仑关地势险要,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昆仑关一旦失守,日军兵锋将会直指滇、黔,进而切断当时国民政府的命脉交通线,威胁陪都重庆的安全。

为了拿下昆仑关,日军派出了精锐中的精锐,日军第五师团。

第五师团成名于日俄战争,是日本第一流的机械化部队,由于此战关乎国运,蒋介石也是打了一张“对对胡”,将第五军调往昆仑关担任主攻,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硬碰硬的的较量。

此战中,廖耀湘率新编22师主攻昆仑关,廖耀湘亲率部队身先士卒,直取敌军阵地,而他面对的正是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

面对强大的敌人,廖耀湘全无惧色,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正所谓将无求生之意,士有必死之心。

一番血战后,国军终于取得了胜利,此战共击毙日军6000余人,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

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中村正雄如此记载:

“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

而廖耀湘也在昆仑关一战成名,升任第22师师长,开始自己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

1942年2月,国民政府为了共同抗日之目的,根据中英美三国协商决议,命令当时在滇缅边境的新五军、第六军入缅作战。

廖耀湘率新22师进入缅甸作战驰援英国军队,打败日军之后,由于盟军战事不利,英军被迫撤退。

廖耀湘

新5军西渡怒江,接应第200师从同古撤退,一场血战后,回国的路已经被日军第56师团堵住,廖耀湘建议军长杜聿明冲击防线,杜没有采纳,反而命令部队进入野人山。

野人山的环境极为恶劣,到处都是荆棘和树木,没有一条路,廖耀湘只能带着部下边走边开辟道路。

同时路上还有蚂蝗、毒蛇,以及其他野兽,稍微一掉队,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些野兽的猎物。

而相比起险恶的环境来,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粮食,战马吃光了之后,士兵们只能吃皮带,吃草根,挖野菜。

这过程中廖耀湘,总是带头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尤其是地图丢失后,廖耀湘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大家带出了丛林。

虽说走出了野人山,但是部队损失却极为惨重,进山时第22师尚有7000余人,在野人山中损失一半以上,四个团长都死在野人山突围的途中。

走出野人山后,杜聿明率军部回国,廖耀湘则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第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第38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

在印度廖耀湘部终于得到了休整,他们的装备也得到了充实,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此时,廖耀湘以从野人山活下来的士兵为基础,又补充了从昆明空投过来的新兵,重新组建22师。

重新组建后的部队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全师上下,都摩拳擦掌,准备一雪前耻。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二进野人山。

这时候的22师经过近一年的休整后战斗力极为强悍,很快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

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予号称“南亚丛林之王”的日军王牌第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敌20000余人,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报了仇。

除此之外,廖耀湘还缴获了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是绝无仅有的。消息传到重庆后,蒋介石十分激动,嘉奖电报只有3个字:中国虎!

缅北反攻胜利后,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和新22师组成了新六军,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

此时,抗战已接近尾声,新6军也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军装备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

而廖耀湘,并没有居功自满,他时刻牢记缅甸战场上的失利。

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写出了《森林作战法》,系统地阐述了在丛林这种特殊环境下作战的理论,而廖耀向本人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擅长丛林作战的将领之一。

廖耀湘和史迪威在缅甸

3、“丛林虎”廖耀湘兵败辽沈战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接收南京。

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迈将军认为,当时日本虽然战败,但是日军依然很嚣张,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队应该有一种威慑力量,才能镇得住日军。

最后,国民政府决定将这一荣耀交给廖耀湘的新6军。

此时的新6军正在芷江空军基地,到南京尚需几个小时的航程,为了参加投降仪式,廖耀湘和新6军被空运到南京。

新6军在南京城墙上鸣放了“受降礼炮”第一响,而廖耀湘的军事生涯,也来到了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刻。

此后,蒋介石不顾国内外的反对,为了谋求独裁,悍然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发动了内战。

东北战场成了国共双方交战的最前方,为了夺取东北,蒋介石将廖耀湘和他的新6军派到了东北,廖耀湘出任第九兵团司令。

而廖耀湘也心甘情愿成为了蒋介石谋取独裁的工具,殊不知自从他踏上东北黑土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蒋介石对廖耀湘给予了厚望,但是此时的共产党也早已今非昔比,国军军队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内战本就是非正义的战争,没有任何群众支持。

而且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廖耀湘虽然奇谋百出,但是面对国民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以及上峰混乱的指挥,廖耀湘再强也是回天乏术。

最终只能兵败辽西,自己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总结廖耀湘失败的原因,不是廖耀湘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第九兵团的战斗力有问题。

一方面是上峰的多头指挥让廖耀湘乱了阵脚,而他对于蒋介石的愚忠也让廖耀湘失去了理智,明知是错误的决定依然去执行。

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战争已经不再是抵御外敌侵犯,没有了群众的支持,在强大的军队也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

兵败被俘的廖耀湘

最终,廖耀湘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带领着部下在8年抗战中杀敌无数,最后却将q口对准了自己人,倒在了内战中,实在是不甚光彩!

在廖耀湘兵败后,“四野”的高级将领也给予他极高的尊重,不仅没有为难廖耀湘,还设宴款待这些国军高级将领,陪同人员级别很高,除了刘亚楼外,还有肖劲光、谭震等人。

为尽地主之谊,宴席上我方将领率先向国军将领们一一敬酒。国军将领们也纷纷举杯回应,但是,廖耀湘却并没有理会,一脸的不高兴。

看到这种情况,刘亚楼也并没有生气,廖耀湘这人性格耿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心里自然不爽,有此表现也正常。

刘亚楼笑着走到廖耀湘的面前,向他鞠了一躬,起身说道:“廖将军,您受惊了!”

廖耀湘是个实打实的职业军人,此时刚刚兵败被俘,这酒他怎么喝得下去呢?于是连续三次摔碎了酒杯。

刘亚楼本是个暴脾气,换做平时早就暴跳如雷了,但是这次却没生气,他敬重廖耀湘的为人。

为了说服廖耀湘,他请来了早已投诚的郑洞国将军。郑洞国是廖耀湘的老上级,在此之前廖耀湘一直以为郑洞国已经战死。

郑洞国也劝说廖耀湘要放下自己的愚忠,自己人打自己人实在没什么意思,要站到人民中才是正确的选择。

看着比自己资历高的郑洞国将军都已经投诚,廖耀湘觉得自己也确实没有必要再坚持了。于是,他默默地摘下军帽,对着刘亚楼一行人,连敬三杯酒。

此后,廖耀湘一直在功德林改造,表现比较积极。

但在廖耀湘心中其实一直很不服气,对于自己的失败,他实在是有些不甘心,他始终认为如果给自己再一次机会,一定可以打赢。

其实不只是廖耀湘这么想,当时很多国民党军官都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很快廖耀湘的这种心理,就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发生了变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消息传到功德林后,包括廖耀湘在内的一众国民党军官都认为这场战争不可能胜利。

尤其是廖耀湘,他和美军打交道很多,深知美军战斗力之强悍,在当时战胜这样的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第一次战役过后,志愿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居然战胜了美军,消息传到功德林后这些国民党将领都无法相信。

在功德林内,一众国民党将领对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进行了复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换做任何一支国民党军队来打,结局肯定是全军覆没,不可能胜利。

但是志愿军将士们却凭借自己手中简陋的武器打赢了美军,而且这其中很多还是他们曾经的手下。

自此以后,包括廖耀湘在内的所有国民党将领都不再对解放军的战斗力有任何质疑,也不再对自己的失败有任何的不甘。

刘伯承元帅

同时,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也激发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说到底,大家都是中国人,在面对异族时,总是会团结一致。

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刘伯承点名邀请廖耀湘来军事学院讲课,他跟廖耀湘说,这次请他来当老师,想让他讲三方面问题:

第一是讲当初廖耀湘率部队在缅甸作战时取得辉煌战绩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城镇村落战斗”,这些都是廖耀湘独创的,没第二个人讲的了。

第二就是实事求是的讲一讲关于辽沈战役期间的体会,对国共双方进行点评。第三就是对当前军队的建设提出意见。

眼看盛情难却,廖耀湘也不再推辞,以战俘的身份走上了军事学院的讲台,将他自己在缅甸作战的心得倾囊相授。

而讲台下坐着的都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不少人都曾和廖耀湘在东北战场交过手,此时也都认真听着,毕竟这些经验都是无数中国人用鲜血换来的。

到了1961年,廖耀湘被特赦释放,与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原国军高级将领一同在全国政协充任文史专员。

1964年,廖耀湘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于1968年12月2日突发心脏病而逝世于北京。

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表达了对于廖耀湘一生的认可。

4、廖耀湘的后人及身后事

前文我们曾讲过,廖耀湘有一位夫人黄伯溶,夫妻两人的感情极好。

廖耀湘十几年来东征西讨,夫人一直跟随在廖耀湘身边,甚至在廖耀湘入缅作战期间,夫人都始终跟随丈夫,堪称“当代花木兰”。

后来,内战烽火再起,两人被迫分居,黄伯溶带着儿子来到了香港,此后到了台湾。

黄伯溶到台湾后,台湾当局因为宣传的需要,基本不再提廖耀湘这个名字。乃至于后来的台湾民众都不知道廖耀湘是谁。

而黄伯溶和儿子在物质生活方面也是一落千丈,举步维艰,这时候的她毅然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含辛茹苦的将儿子拉扯大。

廖定一很懂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了母亲的养育。1959年,他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继续到美国读书深造,最后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硕士学位。

后来廖定一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和妻子是在台湾大学相识的。结婚前,妻子问廖定一身世,好向父亲报告,廖定一这才告诉妻子自己是廖耀湘的儿子。

廖耀湘和夫人合葬墓

廖定一妻子并不知道廖耀湘是谁,于是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听说后当即表示同意。原来,其父亲知道廖耀湘的为人,觉得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孩子必是极为可靠的。

两人结婚后一起定居美国,想把黄伯溶也接过来,但台湾当局却一直不放人,他们怕她像杜聿明夫人曹秀清一样,先是到达美国,后又通过美国回中国大陆。

一直到廖耀湘去世4年后,黄伯溶才离开台湾。当时我党也想让黄伯溶回归祖国,但是此时廖耀湘已经去世,黄伯溶也怕回大陆勾起痛苦的记忆,就选择了生活在美国。

就这样黄伯溶和儿子廖定一、儿媳欧阳蘅一起生活至2008年去世,寿享103岁。

其后,廖耀湘后人将廖耀湘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移到美国跟黄伯溶葬在一起。这时,距廖耀湘去世已经整整40年,而距两人最后分别已有60多年。

廖定一与欧阳蘅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也都生活在美国。

女儿廖志宇是廖家第三代,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商管理硕士和计算机科学硕士,是廖家第四代中唯一一位能够使用中文的人,曾任多家跨国企业中国区总裁。

2005年,她和母亲欧阳蘅一起接受大陆一家网站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把爷爷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移到美国来跟太奶奶葬在一起,就算是他们最终又团圆了。台湾方面对太爷爷绝口不提,反而大陆对我们很尊重。

尤其是我个人在做跨境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跟各种企业家交流。40岁以上的人,只要提出来廖耀湘他们都是知道的,而且都还是比较尊敬的,我自己也觉得很欣慰、很骄傲。

对此,欧阳蘅说:“来大陆后,我发现很多人都认识他(廖耀湘)。我觉得大陆对事情的看法更加客观,认为对是对,错是错,不能因为他后来的事情而抹杀他以前抗日的贡献。”

廖家第四代:廖志宇

客观来说,廖耀湘是一个完美的军人的典范,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拉帮结派、不为名利,最喜欢的就是训练,对此乐此不疲,其军事才能在近代实属少见。

在抗击异族的战场上,廖耀湘带领部队立下了很多功劳,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也令日本人胆寒,被称为“中国巴顿”。

可以说,廖耀湘是一把极好的“武器”,只可惜这把武器的使用者是蒋介石。廖耀湘骨子里那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让他对蒋介石始终都保持着“愚忠”,以至于在辽沈战场上面对上面错误的指挥,他也只是默默服从。

廖耀湘打了一辈子仗,却始终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正是这份愚忠,让他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也害了他自己。

但实事求是地说,纵观廖耀湘的一生,于国家于人民有大功,这一点任谁也不能抹杀。虽然解放战争期间,廖耀湘做了错误的选择,但作为职业军人服从命令乃是天职,我们也可以理解。

但这些错误,不能掩盖他曾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功绩。=,作为曾经的对手,共产党也给予他足够的尊重。

唯一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廖耀湘没有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对于这样一位传奇将领,我想他最好的归宿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而不是在内战的战场上以兵败收场,这应该也是他自己最大的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92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