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艺术与哲学好书23本|值得收藏

未来艺术与哲学好书23本|值得收藏,第1张

未来艺术哲学好书23本|值得收藏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第一,哲学让人不自杀;第二,哲学让人脑子清楚;第三,哲学让人好好说话。这是哲学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分别对应于哲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和修辞学意义。

现代技术的进展呈现出不断加速之态,自然人类文明正在过渡和转变为技术的文明新形态,今天人们表现出史无前例的莫名期待与深度工具的交织。文明正处于巨大的断裂中,哲学已经不能靠回忆和美化过去时代度日了。哲学必须具有未来性。

——孙周兴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等。
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
主编有《尼采著作全集》(14卷)、《海德格尔文集》(38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
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四书》《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未来艺术丛书
未来艺术,愈发成为一种开拓此在的可能性之维的生活方式,它不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复现,而浸润于日常蔬饭之间,成为介入生活的感人力量。
“未来艺术丛书”由孙周兴教授主编,辑录20世纪以来的艺术相关著译作,展述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体性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行动,开启指向未来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未来艺术丛书”书目: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悲剧的诞生》
《何谓艺术》
《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
《艺术—政治的未来——雅克·朗西埃美学思想研究》
《艺术展示导论》
《为艺术制定规则——吕佩茨与海尔的对话》
《林中路》
《以创造抵御平庸——艺术现象学演讲录(增订本)》
《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博希迈尔教授中国讲演录》
《感知学:普通感知理论的美学讲稿》
1.《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深入探讨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
揭开基弗艺术的神秘面纱
探索他的隐藏着诸多世界和迷宫的宇宙
本书是德穆兹和基弗之间从2003年春天至2009年之间的谈话集成的访谈录。这些谈话既可以单篇阅读,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读,起点已经在某个角度上给出了方向。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火、水、气和土等基本元素,围绕着《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以及在佛教思想中起核心作用的空,追踪一切过去之物的复返或轮回,追问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对基弗关于浩劫(Shoah)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通过基弗对策兰诗歌的“回应”。因此,这本访谈录探讨了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探讨了他的艺术学和文化学立场以及他的工作和世界观,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基弗无比丰富的作品。
2.《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
(上卷)
帕驰博士在本书中
为后者以及那个时代众
创造历史的展览留下了一定的叙事空间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性,同时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这一时期的西方的艺术家不可胜数,艺术风格和流派也为数众多,各流派之间常常有着根本绝对冲突,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整体叙述包括了互为排斥,互相抵消的不同现象的解释。
帕驰博士撰写的这部《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与同类艺术史相比,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选编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理论文献,共计27篇,独立成为一章。这些“材料”全部出自当时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之手,原文涵盖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涉及宣言、诗歌、书信、讲座、评论、序言等多种文体。通过这些思想的断片,读者得以超越艺术作品和艺术史学家的分析,在思想层面上直面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3.《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
(下卷)
一本全景式地反映当代艺术跨界性质的指南
较于1945年前的经典现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在后现代思潮下呈断裂式的推进与革新之势,以更激进的形式、更前卫的理论探讨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感知、艺术与身体等话题。当代艺术瓦解了绘画、雕塑、摄影的传统分类,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之间的界线;借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艺术”概念,采用新技术手段扩大造型艺术的边界,并重新考察与塑造观者(艺术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断回应一再出现的艺术终结论。
与本书上卷的写法不同,下卷谋篇布局的特色在于,以实验型艺术家个人所提供的创作个案为中心来展现当代艺术。本卷第一部分,即绘画—雕塑—实物—装置,由乌尔里希·莱瑟尔所写;第二部分,即建筑,由诺伯特·沃尔夫所撰,建筑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4.《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
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
对西方当代艺术做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
本书为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作为胡塞尔档案馆的合作者、海德格尔的弟子,比梅尔在本书中对当代艺术的分析带有深厚的现象学色彩,并深受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近代以来主体主义美学的批判构成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明: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个海德格尔式的论断应当在本书的艺术考察工作中得到检验。如果比梅尔的工作是成功的,那么,他实际上也就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5.《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从 “战友”到“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
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是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受瓦格纳艺术的刺激,尼采完成了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但此后与瓦格纳分道扬镳。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战友”,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对手”。从“战友”到“对手”,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
6.《悲剧的诞生
尼采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
7.《何谓艺术
一位哲学家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针对“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概念”这样一个流行的观点,丹托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始终都是由两个重要标准来加以定义的,即涵义和呈现,此外还有一个由观看者给出的附加标准,即解释。
在本书中,丹托置身于哲学和艺术,从柏拉图的艺术定义出发,探讨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发现,包括透视法、明暗法和人相学等,其中还不乏对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的精彩讨论;通过对沃霍尔作品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一个是艺术作品而另一个不是;同时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思考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以及从米开朗琪罗、普桑到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家的成就。
8.《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
什么是艺术?这千古难题,却历久弥新
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博伊斯
以其前卫的艺术创作和独特的思想
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无论是“社会雕塑”“扩展的艺术”还是“总体艺术”,博伊斯的思想都给20世纪的艺术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就将带你领略这位艺术大师的思想渊源和脉络,共同探究什么是艺术。本书主要阐述了形成博伊斯关于“社会雕塑”“扩展的艺术”和“总体艺术”思想的基础性内容。通过谈话揭示了博伊斯艺术观念的思想渊源和脉络,包括具有实践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9.《艺术—政治的未来——雅克·朗西埃美学思想研究
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艺术哲学的研究结晶
本书为作者最近五年对于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艺术哲学研究的结晶。朗西埃对于审美—政治或者说艺术—政治的研究,在国际上极有影响,在哲学和当代艺术两个领域,有广泛的读者群。作者从文学、艺术、电影等多个方面探讨朗西埃的艺术—政治思想,阐发了朗西埃的艺术是元政治的重要观点。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所说:“本书进一步推开了中国当代的艺术—政治大门!”
10.《艺术展示导论
艺术展示的本质
在本书中以极佳的案例
被揭示
本书总结了作者八年来在当代艺术展示方面的观察、研读、思考和教学的成果,汇集了其中最核心的实践史、理论资源及反思原则。在系统讨论了当代艺术展示的主要元素和方法论之后,作者更进一步挖掘了这一领域的主要的学术背景,意在为读者进一步讨论当代艺术展示提供材料和思路上的铺垫。
本书既提供了关于当代艺术展示的系统的理论解释,也可被看成读者自审、讨论我们时代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展示实践的一个反思-论争现场,更可被看成一本备用的策展理论小词典、行动手册。
11.《为艺术制定规则——吕佩茨与海尔的对话
吕佩茨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
他的思想充满哲学性
他既是诗人、艺术家,又是哲学家
德国当代艺术家马尔库斯•吕佩茨是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等同等重要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与德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海因里希•海尔之间的访谈录,集中地传达了这位性格狂放的艺术家的艺术见解和经验,特别是他对艺术与天才、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神话等重要主题的阐释,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一位深受哲学家尼采影响的当代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探索之路,更是研究德国新表现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献。
12.《林中路
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13.《以创造抵御平庸——艺术现象学演讲录
(增订本)
哲学大家的一次“门外谈艺”
展示后哲学的哲学和后艺术的艺术的可能样子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做的16个学术演讲,主体关乎艺术和艺术哲学,更准确地说关乎艺术现象学。立足于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作者首先讨论了艺术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出发分析现象学与德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最后试图探讨当代艺术的处境和方向。本书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主要由海德格尔发展出来的艺术现象学可能成为形式批评和图像学之外的第三种艺术讨论的范式、路径和方法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尝试都表明了本书的意义。
14.《什么是德意志音乐——博希迈尔教授中国讲演录
一部以德国音乐作为切入口
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德意志性”的著作
启发读者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
直到1871年,德国才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存在。歌德与席勒在18世纪末发出叩问:“德国?可是它在哪里?我不知何处能找到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频繁地提出自我身份的问题,也没有任何其他民族像德国人这样强烈地通过音乐来表述对自己的理解。本书围绕“何谓德意志音乐”“何谓德意志”的主题,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德国音乐、哲学与文学中所体现的“德意志性”,是一部以多元视角对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的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
15.《感知学:普通感知理论的美学讲稿
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回到艺术创作的原点
作为“新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最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气氛美学”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我”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感知学”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最先的认识。
未来哲学丛书
一百多年前,世纪哲人尼采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命题,时至今日,由著名学者孙周兴教授主编的“未来哲学丛书”,接续尼采的未来之思,意在打开一条以将来—可能性为指向的哲学新路。“未来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一种世界性的哲学,一种历史的哲学。
“未来哲学丛书”书目:
《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修订本)》
《时间、存在与精神: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敞开未来》
《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
《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
《未来哲学(第一辑)》
《人类世的哲学》
《技术替补与广义器官——斯蒂格勒哲学研究》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
识别二维码 一键直购☟
16.《未来哲学序曲——尼采与后形而上学》
(修订本)
关于尼采思想的一次系统的结构性解读
关于未来哲学的深度思考
全书以狄奥尼索斯和查拉图斯特拉两个形象以及“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两个基本语词为线索,围绕“虚无”“谎言”“生命”三大命题,深入发掘尼采哲学的精髓,梳理尼采的形而上学—虚无主义批判和权力意志哲学,全面呈现这位思想大师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的是,作者把尼采哲学置于“未来哲学”的思考路向上,认为尼采已经开启了一种后哲学—后宗教的全球未来文明之思。
17.《时间、存在与精神: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敞开未来
两位德国思想大师的一次跨时空相遇
一次“亲密的争执”
本书立足于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位置”,对二者的时间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思想和历史思想作了一个现象学-解释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黑格尔的“这个”与海德格尔的“達”(Da)、黑格尔的点性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黑格尔的圆圈与海德格尔的圆环的分析,柯小刚教授具体展示了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解读与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存在论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对未来的思想或“另一个开端”的可能到来做了一种展望,认为中国的思想传统也许能够给予未来思想的事情一些可能的启发。
18.《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
解读尼采,绕不开启蒙
孙周兴、汪民安、关子尹等中国学者与
福尔克尔•格哈特、汉斯•费格等外国学者
共同研究探讨“尼采与启蒙”的结晶
“伙伴”还是“敌人”?
—— 关于尼采与启蒙主义的深度剖析

尼采与启蒙以及启蒙运动的关系殊为复杂。按说尼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批判者和反动者,故无论如何都堪称一个“启蒙的敌人”或者“反启蒙者”,然而尼采又曾明确地申言要唤回启蒙精神,继续推进启蒙的事业。尼采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吗?若然,那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主义者?
19.《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
专论哲学翻译
从对海德格尔著作的汉译问题入手
廓清了哲学翻译中的许多误解和混乱
对汉语哲学的未来做出论证和展望
本书收录作者专论哲学翻译的8篇文章。作者从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谈起,将以对“存在”(Sein)和“超越”(Transzendenz)之翻译为代表的西哲汉译问题置于中西哲学、文化相互沟通的语境中予以充分探讨。全书按主题分为两编,各四篇文章。
第一编“海德格尔著作之汉译”,作者澄清了汉译过程中几个关键术语的含义,并对如何做好学术翻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二编“西哲汉译和汉语哲学”,作者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基于对汉语言的特性分析,对“汉语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弱论证-弱推论的汉语哲学的“时机”或许已经到来。
20.《未来哲学(第一辑)
本书为《未来哲学》辑刊之第一辑
主体为首届“未来哲学论坛”的演讲及相关论文。
本书为《未来哲学》辑刊之第一辑,收录了斯蒂格勒、泰尔齐迪斯、加布里尔、赵汀阳、陈嘉映、孙周兴等六位中外哲学家在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上所做的报告,以及与本次论坛主题相关的三篇专题论文和三篇访谈报道。
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快速进展,正在造就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化文明过渡和转变的大变局。如何应对今天这个由现代技术所规定的生活世界,是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头等任务。为此我们设立“未来哲学论坛”,意在联合哲学家、艺术家和技术专家,共同思考人类文明的裂变,关注当下和未来,探讨一种“未来文明”的可能性。
21.《人类世的哲学》
“人类世”是一个取自地质学的概念
在文明的变局中
开展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22.《技术替补与广义器官——斯蒂格勒哲学研究

贝尔纳·斯蒂格勒为我们理解技术现象提供了一种原创性较强的哲学理论。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正是试图将斯氏哲学理论中隐匿不显的模型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并阐释其中繁多复杂概念的含义及其联系。
对于斯蒂格勒而言,传统形而上学压抑着技术。这种压抑成了我们理解技术现象的障碍。斯蒂格勒的主要任务正是要将技术从形而上学的压抑中释放出来。本书意在解读斯蒂格勒的思想来源及其技术哲学的基本假设,论述斯蒂格勒技术哲学形成的分析问题的视角——药学视角,分析广义器官学的来龙去脉,以及药学和广义器官学的应用,并对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做出总体评价。
23.《为什么世界不存在》
当代著名哲学家经典力作
趣味横生的大众普及作品
本书是波恩大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的一部大众哲学普及著作,作者从哲学史和日常经验入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他所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新实在论”哲学。作者指出,本书是严格地反对形而上学的。他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指的是所有试图从一个原则、一门科学中推导出一种整体世界图景的尝试。正因此,“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现实事物于其中显现的各种意义场,以及存在于这些意义场中的自在的、现实的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97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