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第1张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就教师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对学生来说,不但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语文文字,而且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但是,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多余。《三字经》里就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流,更是应该坚持这一宗旨。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特别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一切都处于急剧的变化当中,各种诱惑不断,我们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好奇心又强,容易受影响。其实,现实中学生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引起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则要不忘德育渗透,它犹如和暖轻柔的春雨滋润着幼苗,使它们发芽、开花、结出累累果实。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 ***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则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培养;而确立强化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阅读、写作训练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健康、丰富的情感。可见语文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有效地实施德育渗透方能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二、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的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在文章题目揭示中进行德育教育

题目往往是文字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天堂”的理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会谈“自由自在的地方”“幸福的地方”以及“美好的生活环境”等等,接着让学生谈如何理解“鸟的天堂”,学生很快就有自己的看法了,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独体,从而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想,再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而引发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活的环境。

2.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地图,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并这样提问: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从这幅地图中,你能够知道什么?站在地图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导语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新课的学习中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

(1)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抓住桂林山、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的呢?让学生从文中抓出相关句子以及关键词来,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异样之美,从而深化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并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在朗读中感受情感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 ***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陶冶学生情 ***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是赞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自己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革命精神。比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的主要讲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他牺牲了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老师在讲这类课文的时候,要多向学生介绍当时的一些时代背景,让学生对主人公当时作出的巨大牺牲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陶冶他们情 *** 。

(4)在总结回顾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习的中止,更应该利用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胸中无不涌动着悲愤感情的波涛,都觉得自己也有要说的话。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满怀激情地启发道:“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

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感慨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语文老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多进行鼓励,少进行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尽量予以肯定,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应该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建立教师的人格魅力。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总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7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