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第1张

结构主义学派

[拼音]:jiegouzhuyi xuepai

[外文]:structuralist school

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界中运用结构分析法的流派。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C.莱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50年代以后,他的观点得到普遍响应,除法国外,在美、英、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掀起了结构主义热,日本、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学术界也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到70年代初,这股结构主义的思潮不仅在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社会学领域盛极一时,而且还冲击了哲学、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电影、医学等领域,甚至连时装设计、广告、通讯报道等也受到了影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由于受结构主义热的影响,还出现了“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的出现,是与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走下坡路息息相关的。西方民族学一向是以到往日的殖民地、今日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主的。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人民迅速觉醒,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国家。他们反对曾为殖民统治服务过的西方民族学家对他们进行调查,从而迫使西方民族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理论分析。结构主义正是迎合了这种转变的需要而产生,实际上是想在解决西方民族学走下坡路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结构主义学派虽然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与战前的老学派特别是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结构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与以往研究很不相同的观点和结论。

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莱维-斯特劳斯外,还有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E.R.利奇等人。但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

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莱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初级结构》(1949)、《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3)、《神话集》(共四卷,1964、1966、1968、1971),利奇的《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1970)等。

自7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主义热潮已渐趋冷落。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