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章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对于绝大多数作者来说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事情。虽然很多人质疑以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某篇文章的贡献和水平,但是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上近两年发表论文平均影响力和兴趣度的体现,类似于一个擂台和舞台,相同数量粉丝群的演员(作者)才聚类表演。
对于不能把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作者来说,如果发表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却能被广泛引用,其快感不亚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
其实仔细想想,影响因子也是通过引用次数来统计,得到一个期刊平均兴趣度的参数值罢了。
实际上,多数论文在发表后几年内的引用都是低于其发表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甚至引用为零,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拉期刊影响因子的后腿。
那么,为什么有的论文引用高,有的论文发表后无人问津而没有引用?
1)热门话题的论文容易引用。这跟炒房子差不多,选的地段好,总是关注的人多。因为研究这个领域的人多,互相引用,不重复的互相引用,导致这个领域的绝大多数文章引用的绝对次数都比较大。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小组的系列论文每次都引用特定的那几篇文章,估计就被学术编辑直接给干死了。
2)作者自己发表的文章里的参考文献偏少。引用别人参考文献也是一个互相交流信息的过程,引用的参考文献偏少,在google等数据库检索的时候可能不容易被检索到(不靠前)。
举个例子吧,某个作者检索自己论文他引情况,一般都会比对下谁引用了自己的文章,是哪个期刊上的文章引用了自己的文献,那么这也增加了被引作者对某篇施引文献的关注。
3)偏门领域的文章引用相对较少,毕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偏少,引用和关注度的绝对值当然偏少了。
4)在自己文章的最后一段增加open problems,自己指出自己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可开展的工作思路。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个领域的终结版,那谁还会关注你的论文。有的作者担心自己在最后一段自挑毛病和暴露idea而被同行抢先下手,那只能说明太保守,知道的太少了。
5)适当的推送和分享自己有趣的论文,如Researchgate,Researcherid,ORCID等平台还是很好,上面可以开辟一些话题,积极回答同行的提问。
只有同行觉得你的论文可以激发他们后续相关研究的灵感,一般而言还是会关注你的论文的。
本文转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