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第1张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仅仅只相隔21年,更何况二战的爆发还有着复杂的酝酿过程。早在1931年日本法西斯就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意大利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同年纳粹德国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就在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下逐渐形成。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所推动的一系列扩军备战的举动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欧洲策源地。从亚、欧两洲最早形成战争策源地算起距离一战结束不过短短的13年。这令人不禁要问一战是怎么爆发的?二战又是怎么爆发的?为什么一战结束后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又爆发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1914年6月29日时年33岁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维也纳附近的一处公园享受温暖灿烂的阳光。正当公园里人们身穿轻盈的夏装翩翩起舞之时突然音乐停止了。人们朝着公园的露天音乐台围拢过去。那里刚刚贴出一幅布告: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于一天前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q杀身亡。茨威格突然意识到q声将会粉碎这个充满创造性理智的世界。

就在茨威格等人阅读这则布告之时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就向外交大臣贝尔赫托尔特提出必须开始军队总动员,然而这时奥匈帝国内部对如何处理此次事件就并未形成统一意见。直到刺杀事件发生快一个月后的7月23日晚6点奥匈帝国才向塞尔维亚正式发出最后通牒。这份通牒提出了10项要求:塞尔维亚方面取缔一切反奥组织、严惩各种反奥宣传活动、撤换进行反奥宣传的官员、由奥方派人参与调查暗杀事件......

奥方要求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内对最后通牒作出答复。塞尔维亚方面在最后通牒到期前的10分钟作出了答复:塞尔维亚方面以相对温和的措辞拒绝了他们认为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由奥方派人进入塞尔维亚调查这项要求,除此之外对其它9项要求则全部照单接收。然而收到这一回复的奥匈帝国表示没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复。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二天奥军的炮d就打到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城下。奥匈帝国宣战后48小时沙皇俄国宣布进行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俄国在12小时内撤销动员,否则德国将在12个小时后进行战争动员。俄国方面没进行答复,也没停止动员。德国随即对俄国宣战。德国在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的同时也对法国提出了最后通牒。8月1日法国宣布开始进行战争动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同一天英国也开始战争动员。德国为了绕开法国在法德边境布置的防御体系从背后打击法国决定从比利时借道。比利时方面对德国的借道要求回复道:“比利时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条道路。如果我们命中注定要化为齑粉,那么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为齑粉吧”。德国随即于8月4日向比利时宣战,而英国则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8月5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同一天德国开始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还是在这一天彼此宣战的浪潮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回到了原点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的邻国黑山站在同文同种的塞尔维亚一边向德、奥宣战。就这样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欧洲的大战。后来战火又进一步燃烧到欧洲以外:日本、美国、中国、暹罗、巴西等国也被卷入到这场战争中。

表面上这次世界大战似乎是由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起的。可按理说这本该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双方之间的事,那么这样一次偶然事件为什么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呢?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萨拉热窝事件充其量不过是引发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全面战争的导火索,不过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早已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就对欧洲乃至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一次大冲击。

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产值上已超越了老牌霸主英国。工业实力的提升也使德国的军力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膨胀。一战爆发前德国的陆军实力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拥有81万陆军的德国还拥有克虏伯这样的世界一流军工企业。这一时期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的德国海军也对位居世界第一位的英国海军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崛起时世界已基本上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完毕。这时的德国强烈要求按实力重新在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899年12月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发表的演说中提到:“让别的国家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对瓜分殖民地的野心与英、法这些老牌殖民大国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当然列强围绕殖民地的竞争并不仅限于德国同英、法之间。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强国都卷入到对殖民地和贸易市场的争夺中: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存在竞争关系;英国和俄国围绕波斯、阿富汗以及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展开了一场地缘大博弈;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而大打出手;美国则提出了要求其他列强尊重自己在美洲、亚太地区利益的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之间的竞争并不局限于对殖民地、势力范围、贸易市场的争夺。事实上当时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到了彼此之间的关税战、贸易战中:1888-1889年法国和意大利爆发了关税战;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爆发了关税战;1906-1910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爆发了关税战。不过当时列强之间在经济上最大的竞争还是发生在德国与英国之间。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还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当时德国只占13.2%)。

到了一战爆发的1914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例已降到14%,而德国的产量则上升到了14.3%。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德国在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一时期德国在经济上的壮大、军备上的发展以及对殖民地的野心都令英国感觉犹如芒刺在背。事实上视德国的发展为威胁的绝非只有英国:法国和俄国同样与德国存在尖锐的矛盾。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本身就是在普法战争以后实现的。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二世是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称帝的。德意志帝国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建立在法兰西霸权的废墟之上:在普法战争以前法国是欧洲大陆头号强国,也是全世界仅次于英国的第二行强国。普法战争把法国的欧陆霸权击得粉碎,还在战后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并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

欧陆霸权的丧失、割地赔款的耻辱深深刺痛了法国人。因此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就视德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尽管法国与英国之间也正如上文所说存在一定矛盾,可相比之下法国为了对付德国这个最主要的敌人还是愿意与英国妥协的。俄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在自己的西部崛起。长期以来俄国就致力于向巴尔半岛扩张,然而德国和奥匈帝国也把这里视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1914年一战爆发以前欧洲主要大国之间早已在贸易、军备、殖民地等各方面展开了长年累月的较量角逐。大家在这种较量角逐中当然都想尽可能拉拢更多的盟友站在自己一方。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针对法、俄两国的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的加入使德、奥两国同盟变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法、俄两国眼见自己的对手们结成了联盟也于1894年缔结了同盟条约。

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相继签订后英、法、俄三国协约集团正式形成。英、法、俄三国为对付共同的敌人决定协调好彼此之间的矛盾: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国承认英国在尼罗河流域的利益,英国和俄国则商定将波斯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至此欧洲六大主要强国已各自加入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卷入争端的盟友。

比如当奥匈帝国卷入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后德国哪怕与此并无直接干系也必须支持。同样当德国对俄国宣战后法国也不能坐视不管。这时因为如果不对自己的盟友提供支持就有可能导致同盟体系的瓦解,从而使自己陷于寡不敌众的孤立状态。因此只要同盟体系中的一个国家被卷入冲突就意味着两大联盟的所有成员无论愿意与否都必将卷入其中。这就解释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为何能引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

19世纪后期是欧洲军事技术通过科学和军事的结合获得大飞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军队的调度已成为高度计划性的东西:一旦激活动员计划就意味着人员和物资会按部就班通过铁路网自动地大规模集结运输。到了这时再想撤销命令已根本不可能,因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会被堵塞,从而使国家在由此导致的混乱之中陷入无防御状态。因此军事动员计划一旦启动就再也无法停下来。

正因为这种情况导致当时各国普遍把动员视为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各国的外交家也曾试图寻求和平解决事态的办法,然而复杂的联盟体系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使这种寻求外交途径解决的办法最终失败了。一场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双边冲突最终把两大军事集团都拉下了水。

战争爆发后德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当时的德国有着世界第一陆军、世界第二海军。可德国的对手中英国有着世界最强的海军,掌控着世界金融霸权,还有着广袤的殖民地资源可加利用。从长远看英国的战争潜力比德国更强,更何况英国还是与法、俄同时对德国作战。每当德国在西线对英法联军发动攻势时庞大的俄军部队就以人海战术压了过来。

当德军把主力调往东线战场与俄军作战时英法联军又在西线对德军发动攻势。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几乎没能帮上德国任何忙:奥军在与塞尔维亚的战争中一败再败,最后还是靠着德军的支持才得以扭转局面。同样身为三国同盟成员的意大利更是临阵倒戈投入了协约国的怀抱。尽管德国又把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两国拉入了同盟国阵营,可这两国的战斗力比奥匈帝国还要羸弱。

战争逐渐变成了德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强国。英国利用自己强大的海军优势牢牢封锁着德国的港口,从而使德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几乎全部中断。德国不仅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而且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也大幅锐减。这意味着德国只能依靠本土资源支撑这场战争,然而英、法却能从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中立国家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早就想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殖民地的日本趁机于1914年8月23日对德国宣战。美国作为另一个位于欧洲以外的列强一开始保持中立姿态:美国通过与协约国、同盟国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由于德国始终处于被英国封锁的状态,所以美国与协约国方面的贸易联系更多。这也就意味着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更趋于一致。恰在此时德国为扭转战局搞出的无限制潜艇战又击沉了美国的船只。

美国针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多次提出抗议。德国方面出于对美国参战的担心就暗中联络美国的邻国墨西哥——德国声称要帮助墨西哥收复在19世纪的美墨战争中被美国占领的土地。这下反而刺激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国宣战。美国的参战使德国的劣势更加明显:这时的美国尽管在军力上还不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在工业产值上已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当时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都已打得精疲力竭。这时经济基础雄厚的美国为协约国阵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资、资金。美国的输血使协约国方面能以满血复活的状态重新对同盟国发起进攻。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面对这样凌厉的攻势已再也无力支撑。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德国基尔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时法军元帅福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这也就是说福煦早在一战结束时就预计到了下一场大战的爆发。一战确实在许多方面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在一战以前君主制在世界范围内是主流。

当时世界上有像英国这样的虚君立宪国,也有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实君立宪国,还有像沙俄、奥斯曼土耳其这样的君主专制国......无论立宪还是专制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君主制。那时君主制在世界上占据着绝对的主流。然而如今共和制却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君主制反而只存在于少数国家。君主制与共和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此消彼长正是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这四个帝国在一战中陨落。一战后德国由帝国改成了共和国,俄国建立了全新的苏维埃政权,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崩离析。在昔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叙利亚等新国家。在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旧势力的内战使波兰、芬兰迎来了独立的机会。

这些新生的国家极大改变了东欧、中东等地的地缘形势。由于这些国家大多实行共和制,所以直接奠定了共和制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如今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一战后这些变化所塑造的,然而导致一战爆发的最核心矛盾却并没消失。一战的爆发在本质上是德国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诉求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的野心被英、法、俄、美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所遏制。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野心只是被遏制,然而德国的野心并没从根本上被消除。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处境有很大的一点不同:一战中战胜国军队并未踏上德国的土地。德国实际上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想再打下去了。一战结束后德国尽管签订了投降书,可德国国内并没像二战那样遭到严重破坏。1919年6月28日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方与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地区经过公投回归丹麦;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波兰;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一战后获得独立的 捷克斯洛伐克 ;马尔梅迪-欧本地区割让给了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割让给了给立陶宛。与此同时德国宣布放弃一切海外殖民地,承认奥地利和卢森堡的独立。

对德国工业至关重要的萨尔煤矿区交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实际由法国占领),15年期限届满后由当地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因为一战损失了10%左右的人口和将近1/7的土地(不含殖民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根据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国协商的结果:德国需要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德国位于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德军设防。

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0000人的规模内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德国海军也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至于空军直接不被允许拥有。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被取消,义务兵役制也在德国遭到废除。一战后的德国就长期处于这种在领土、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的凡尔赛体系束缚之下。

然而德国复兴的根基却并未被摧毁:战争所摧毁的只是有形的厂房和机器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可德国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层面的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德国在一战后正是利用这些优势重新实行了工业化和武装化。《凡尔赛条约》不是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嘛,那么德国就遍地成立航空俱乐部。德国就这样利用民用机照样暗中培养飞行员。

德国不被允许拥有大型战舰和潜艇,那么德国就派工程师到国外参与研制,然后再把技术带回国内。凡尔赛体系下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的陆军,于是德国就把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保留下来,同时对裁减的士兵进行登记以备随时重新召集。德国对《凡尔赛条约》如此阳奉阴违就不怕遭致英、法、美这些战胜国的打击吗?事实上法国作为与德国竞争欧陆霸权的老对手恨不得把德国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

《凡尔赛条约》中那些对德国束缚最严格的条款几乎全都出自法国的意思,然而英、美在制裁惩罚德国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却和法国并不一致。一战期间腐朽的沙皇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强敌环伺的处境不得不将经济政策大幅度向重工业倾斜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到1937年4月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这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使美、英等国感受到了一种压力,因此美、英等国试图把德国打造成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就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英国既不愿看到因为过分打压德国使法国重新成为欧陆霸主,也不愿看到因为过度削弱德国导致失去遏制苏联势力西进的桥头堡。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崛起已是势不可挡:这时美国不仅在工业产值上全面反超英国,同时也已开始威胁到英国的金融霸权。这时的纽约还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已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华尔街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正逐渐对传统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构成挑战。一战期间的1916年美国的出口额达到了43亿美元。一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占全球的44%。

很显然美元在这时的国际贸易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英镑并没完全匍匐在美元脚小:在支付惯性的作用下全球30%以上的贸易还是用英镑结算的。1919年3月英镑汇率下跌78.2%后正式放弃金本位。随后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宣布脱离金本位。这时整个世界只有美国有能力维持金本位。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国家开始将本国货币盯住美元,由此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就形成了一个“美元集团”。

老牌霸主英国眼见美元强势崛起就纠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英属殖民地实行统一的货币关税政策,由此形成了足以与“美元集团”分庭抗礼的“英镑集团”。不甘示弱的法国从1931年起连续从美国那里兑换了3.5亿美元黄金,以此在法属殖民地中构建起了“黄金集团”。一战到二战之间的国际金融格局由此形成了美、英、法三足鼎立之势。

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这其实主要就是为防止美国商品低价渗透到英国的市场范围。很显然这一时期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可谓矛盾重重,同时英、法、美等国又都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充满了敌视和恐惧。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孤立的苏联也试图通过与战败国德国的合作打破自己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德国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外部大国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战前有200多家美国企业与德国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1933~1939年杜邦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福特汽车公司争先恐后与德国签订下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订单。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同时保证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今后只在德国使用。

德国军工业的重建在相当程度上其实就有赖于这笔资金。从1933年到1939年是纳粹德国为二战做准备的6年。在此期间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其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争先恐后与德国签下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同一时期英国与德国之间也有合作,英国甚至一度在对德合作一事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也从1922年起就开始与德国秘密合作。

二战爆发前美、苏、英、法等纳粹德国日后的对手们一个个竞相与德国展开合作。因此有人说德国在1939年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用是美国人的钱、英法的装备和技术、苏联培训的的军官和坦克部队发动的。德国是二战的欧洲策源地,日本则是二战的压制策源地。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转型成为列强之一的过程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残余制度。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也许有人会说欧洲的英、法等国与日本的体量大小差不多,然而当时的英、法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可以利用。相比之下日本的殖民地则屈指可数,所以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资源匮乏、国内市场有限、封建残余束缚等因素的影响。二战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属于二流,因此被欧美列强讥讽为“贫穷帝国主义”。

日本为转嫁自身内部危机就试图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早在1855年日本自己还在异国黑船的威胁下战战兢兢,然而就在这时日本已开始表露出对邻国的野心。这一年被誉为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的吉田松阴在其所著的《幽囚录》中写道:“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来弥补因西方列强入侵而损失的利益。日本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目标就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发展军事,因此这个资源匮乏的二流工业国就实在没剩下什么可以发展民生经济的东西了。事实上二战前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是相当低的。因此日本国内经济不断爆发危机,民众与权贵阶级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1918年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抢米风潮。1920年东京、大阪等地的股市发生暴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整个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实际上就处于一种慢性萧条的状态。日本当局仍一如既往试图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内矛盾越尖锐就越是要扩充军备搞侵略扩张,越是要扩充军备就要进一步挤压民生资源。

在一战中身为战胜国的日本却和身为战败国的德国一样对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深感不满。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满的是凡尔赛体系对自己的束缚,而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所不满的是认为自己所得甚少。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把德国以前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以收回山东主权为导火索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日本的侵略野心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同时也激化了与美、英列强的矛盾。

一战后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一战后也为日本所得。一战期间忙于战争的欧洲列强在华势力有所减弱,日本和美国逐渐成为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竞争者。1921年11月12日美国邀请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会议要求日本将占领的中国山东青岛等地还给中国,但仍允许日本在山东保留诸多特权。

美国本来是想借此两头讨好:一方面可以利用帮助中国讨还领土为名公开索要利益,一方面给日本保留一定特权以免造成过分刺激。在美国人眼中山东本来就不是日本的,现在给你保留一些好处特权就该感恩戴德了。可日本人却认为美国这是把自己到手的东西又给夺走了。除了山东问题之外海军问题也成为了激化日美矛盾的又一个焦点。华盛顿会议后美、英、日、法、意五国又缔结了《五国海军条约》。

这一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日本实际上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需要维护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这一具体的局部地区实际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不过日本想的却是凭什么你美国、英国可以有52.5万吨,而我日本就只能有31.5万吨呢?总之日本总觉得自己在一战后所得甚少。

和日本一样觉得自己所得甚少的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在一战正式爆发前本来是德国的盟友,后来在战争中临阵倒戈投向了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和在二战中一样几乎就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一战期间意大利对战局唯一的贡献就是使奥军最初从俄国战线撤走了两个师,后来又在战局的整个夏季阶段抽走了八至十个师。由于意大利在一战中的作用实在有限,所以在战后瓜分利益的时候意大利的诉求没能得到满足。

野心没得到满足的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受到压制的战败国德国成了一战和二战之间国际局势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如果从对德国的打压程度来看并没使德国陷于永世不得翻身的地步,可如果说这个条约是以实现和平为目标又对德国压榨过甚。这个条约既使德国人在倍感屈辱的状态下心怀不满,却又没能使德国丧失推翻这一条约的实力。福煦所谓“二十年休战”的预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就此而言的。

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三个对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心存不满的国家跃跃欲试准备打破战后的国际体系。1929年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在一战后背负了沉重赔款压力的德国还没来得及从本国通胀中缓过劲来的德国又在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面前形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一落千丈。

这时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对内摆脱经济危机、改善生活状况;对外解除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鼓吹种族主义——以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为号召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希特勒所鼓吹宣传的恰好正是迎合了当时德国人民口味的东西。希特勒曾许诺说:“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

这种宣传鼓动口号对当时正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德国民众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192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大选中还只有2.6%的支持率,然而到了1930年9月纳粹党以18.3%的支持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1932年7月斩获37.2%选票和230个席位的纳粹党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这一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一年后兴登堡总统的去世使希特勒成为了德国至高无上的元首。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发生后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实力在日本日益发展壮大。

至此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均已形成。然而美、英、法、苏等国出于彼此之间的矛盾并没集中经历打击德国、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当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东北时、当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当纳粹德国的军队开进莱茵兰时、当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时、当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时没一个大国出来干预。法西斯势力在一次次试探得手以后终于决定放手发动一场世界性的大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0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