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民间对刘伯温的赞誉。刘伯温是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朱元璋常说:伯温乃朕之子房也。他把刘伯温比作刘邦手下的高参张良。事实上,刘伯温鼎力相助朱元璋,在不长的时间内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国家,建立了新的大明王朝。从这方面看,刘伯温也确实是一代能臣。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他所作的《烧饼歌》《金陵塔碑》等谶纬之学,说他是受天上的玉帝指派,下凡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神仙等等。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先看一下简单介绍。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1360年参与朱元璋班子,明朝开国元勋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再来看看《明史:刘基传》中对这位传奇人物的介绍。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译文]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刘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见到朱元璋后,陈述了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十八条对策。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
这一段写了刘伯温由元末的官史转而为朱元璋高参的过程。可以看到五个问题。一,从小聪明好学,学识渊博,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1333年二十一岁中进士,另一说是于I339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二,清正廉洁,不受金钱诱惑。以币聘,基未应。三,有远见卓识,能洞察时局。他看到元朝的败亡已是不可逆转,不愿再为元朝做事,行省辟之,谢去。而选择了回乡隐居。在这段时间,他著述了以儒家为主体,融和了道家思想的《郁离子》一书。他见到朱元璋后,即陈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正是他对时局进行长期观察,深思熟虑的结果,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四,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礼遇,宠礼甚至。有史以来,帝王在创业时期,对有用有才的人莫不如此,但一以贯之的甚少,如刘邦之待韩信,刘秀之待马武等。五,刘伯温参与朱元璋班子时,已是近五十岁的人了。历史上,老年建功立业的人确实不少,如著名的姜尚,后来的司马懿等,现在也有许多年事已高,还在为国为民做着重大贡献的人,如钟南山袁隆平等。而这些,都为制定有关年龄界定的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译文]正遇上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计划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刘基: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进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取胜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打败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打了胜仗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
这一段写刘基在歼灭陈友谅势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讨元义军中,以陈友谅的势力最大。陈友谅在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一带)后,自称汉王。太平原是朱元璋的地盘,是朱元璋的军粮供应基地,陈友谅攻佔太平后,于1360年率部三十万,联合张士诚,发兵东向,准备伙併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已佔有金陵(南京),率部约十万,在刘伯温等人的策划下,以少胜多,挫败了陈友谅。由于打了胜仗,朱元璋的实力更为强大,第二年春,即1361年,名义上的义军领袖韩林儿正式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过了两年,1663年,陈友谅率兵六十多万,号称百万,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陈友谅死,朱元璋完胜。第二年,即1664年春,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从这段简述中可以看出,刘基不仅有政治家的头脑,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准确地分析敌情,精于战术设计,能以少胜多,克敌制胜。取胜之后,亦不贪功争赏,这又反映了他处处廉洁自律的做人品格。
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译文]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请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狱案,(太祖)也借机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顺势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要刑杀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杀来等待吉象到来。过了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这一段写了有关刘基的三件事。一,智招胡美。胡美愿归降朱元璋,但要求保住军队不被改编,保住军队就是保住实力,当朱元璋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刘伯温及时提醒,使朱元璋扩大了势力范围。这一点与张良提醒刘邦封韩信齐王非常相似,都是出于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判断,也显出于刘伯温锐敏的政治眼光。二,借天旱以减刑法,得民心。战争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在押人员很多,杀人也很随意。刘伯温是懂天象的,他深知久旱必有暴雨,就借天旱之机,建议释放了大批的在押人员。这对朱元璋有利,对社会有利,也使刘伯温深得人心。他还趁机提出制定律法,使对犯罪人员的处治有据可依。为后来制定《大明律》打下基础。三,刘伯温借为朱元璋解梦之机,又救下了一批人。刘伯温做为高级参谋人员,他可能知道海宁要归降的消息,就借解梦救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就信呢?首先,古人多有迷信思想。其次,政治需要。朱元璋出身低微,急需所谓的金甲神人,天书神授等能维护真命天子的宣传,这和陈胜的狐鸣鱼书,刘邦的赤帝之子等的宣传需求是一样的。而刘伯温则恰好满足了这一愿望,这也是后来刘伯温被民间神化的原因。这段末尾,说刘伯温被升官了,被升为管监察的副官和管天文历法的长官。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译文]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为他留有余地,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连忙叩头说:这好比换房屋的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房屋马上会倾倒。待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要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力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比杨宪还气量狭小。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这一段写了刘伯温对人事的洞察能力和评介能为。他对当时大臣的能力和性格特点都十分清楚,而又能做到举贤不避仇,责人不避亲。认识判断一个人就不容易,而能做到唯贤是举就更不容易了,而这两点刘伯温都做到了。这固然反映了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同时也彰显了刘伯温的识人能力和无私品格。段未提到胡惟庸等人的结局,那是在朱元璋于1368年正式称帝之后的事情。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了维护皇权,先后杀了廖永忠(I375),胡惟庸(1380),李善长(1390),蓝玉(1393)等文臣武将。胡惟庸,蓝玉等都遭灭族,牵连被杀者过万,造成了后来朱棣领兵南下时,竟无将可用的局面。由此也可看出,刘伯温早早地请求告老还乡,不贪恋权力富贵,从而保住了刘氏宗族,不能不说是有先见之明了。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译文]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洪武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这一段写明朝建国后对刘伯温的封赏,也写了刘伯温的性格和晚年生活。弘文馆学士,是管理国家图书典籍,教授学生的机构,也可以参与礼仪条规的修订。开国翊运文臣,属荣誉称号,资善大夫,属参谋或智囊团成员,上护军,是军中职务,属军衔。以上官阶分别在正二品和五品之间。诚意伯则是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诚意是名,伯是三等爵位。刘伯温是在朱元璋佔领金陵,并于1356年自称吴公之后的1360年才参与其班子的,那时候,朱元璋已是一方诸侯,明朝建国后能给他那些封赏,也足以说明他在创建明王朝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刘伯温深知历代帝王在局势稳定之后,对大臣的猜忌甚至杀戮,他极力辞官归乡,不言朝政,即是这样,他仍然未躲过朝廷的猜嫉和迫害。传说,他是被朝廷借胡惟庸之手毒死的。
从《明史》中对刘基的简要介绍和有关资料來看,刘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一,是明朝建国的主要谋士,主要元勋之一。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举。三,强调了法治的作用,防范了主观随意罪民杀人的恶习,为制定《大明律》做出了重要贡献。四,高超的军事才能,严于律己的品质。五,刘基的学识非常渊博,精通经史,对天文地理都有很高的造臆,与当时的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所著的《郁离子》十卷,《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对明以来的思想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看来,他不仅是明代的开国功臣,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元未明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六,由于刘伯温的儒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也由于皇权政治的需要,到了明代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也是他死后的第一百四十年,又被追赠太师,属正一品,谥号文成,并敕建宗庙,赐扁额“翊运元勋",对联“学为帝师,才称王佐”。1946年,青田县和与之相连的泰顺,瑞安两县,三县各划出一小部分,建立了一个以刘伯温谥号为名的文成县,没想到这个县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竟成了有名的人文旅游景点。
总之,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又能洞察时局,功成而退,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品德上廉洁自律,可谓立功,立言,立德,因而在他逝后百多年还受到追封,时至今日仍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和瞻仰,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亦为数不多。
刘伯温后來被民间神化,把他说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还涉及到谶纬之学,涉及到中国传统的神密文化,涉及到中国特有的一种人神文化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待以后再共同探讨。(谢谢阅读,欢迎批评指正。)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