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见屈原(一)

诗词里见屈原(一),第1张

诗词里见屈原(一)

屈原所在的屈家一直是楚国最古老、最显赫的王氏宗族。不过,当屈原出生时,屈家已日益衰落,不复从前。屈原从出生起,就担负着恢复往昔门户的重任,他要光耀门楣!虽然是没落的贵族,屈原接受了传统的贵族教育,阅读了各种礼学典籍和儒家经典。幼年的他,个性独特,志向与众不同。早年间,他写下了《橘颂》,从诗中前三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礼节,忠贞的谦谦君子。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他以“嘉树”自比,“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树深深地扎根在南国,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改变志向。读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屈原那坚定的眼神,伟岸的身躯!这时候的他,志向高远,前程似锦!

二十岁时,屈原来到了繁华的郢都(当时楚国首都),二十四岁的屈原,因出众的才华和普遍的赞誉,获得了楚怀王的青睐,他获得了三闾大夫的职位,负责的工作是管理皇族和制度修订,比如,贵族犯了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还包括一些祭祀制度。这个身长三尺的青年如同初夏的橘树一样“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然而,志向高远的屈原怎会满足于此?无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实现为了改变楚国社会现实的远大抱负,这位年轻的三闾大夫都需要获得更大权力。

当时,正处于群雄纷争的时代,秦国军事异常强大,而楚国疆域最大。公元318年前,作为主张合纵抗秦的代表,屈原被任命为左徒,由此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为了这一天,屈原已经在郢都奋斗了近二十年。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这时候的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深受楚怀王信赖,朝廷的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一时间风光无限,屈原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屈原雕像

函谷关下,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拉开了序幕,楚怀王被推举为合纵首领,六国联军声势浩大地展开了对秦国的进攻。一时间,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在轰轰烈烈的合纵抗秦的同时,楚怀王还交给屈原一项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改革变法。屈原的变法是要举贤任能,而当时的贵族是世袭制,那必然会极大地触碰贵族的利益,这块“硬骨头”不是那么好啃的。因此,其他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因嫉妒他的才能而进谗言。再加上,自古君王,害怕能臣“功高盖主”。多重因素下,楚王听信了谗言,大怒,“疏屈平”。

屈原就此离开权利中心,那屈原去了哪里呢?他为何会投江殉国呢?人们为什么每年会在端午节纪念他呢?且见《诗词里见屈原(二)》!

关于我

我是嫣嫣然,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子,望诸君来通古轩小酌闲叙,吾自当不胜欢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