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端午节,可是真讲究

老北京人的端午节,可是真讲究,第1张

老北京人的端午节,可是真讲究

端午节在中国各地的称呼至少不下20个,在老北京,人们习惯把它称为“五月节”。过节,从“端一”也就是五月初一这天就开始了。

在过去的王府里,“端一”这一天的黄昏,宅院正门的门楣上就贴上朱砂钟馗像;殿堂的正门外,左边摆上了一盆菖蒲盆景,右边摆上了一盆艾蒿盆景,屋里的每张堂帘上还要贴上葫芦花剪纸,窗户外的间柱上还要贴上老虎剪纸;家中敬奉的神佛和祖先排位前还要摆上了五毒饼等供品,然后,一家人就开始忙活了。

前一天包好“二米粽子

旧时的京城,南方北方的粽子都有得卖,但老北京人唯独爱吃“二米粽子”。二米是黄米和小米,里面还要放入蜜枣,还要是密云县产的。端午节前一天,大人们用苇叶包二米粽子,再用北京特产的马兰草系上,个儿头包得大,一般在下午就煮上了,煮的时候,粽锅里还要加鸡蛋同煮。粽子煮好后,还要浸在装满井水的大盆里冰一下,端午节那天再吃,口感粘滑,还更有嚼劲。当然,吃完了粽子还得留点肚子吃煮鸡蛋。老话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还不头痛。

一大早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端午节这天,老北京家家门前和房檐也都挂菖蒲插艾叶,这习俗还源自于黄巢起义的一个传说。据说,黄巢起义的时候,民间就传,说黄巢义军都是长着三个鼻窟隆的青面獠牙的妖怪,杀人不眨眼。百姓害怕,见他们就跑。其中一位背着孩子逃跑的妇女正好被黄巢看见,就问她去哪里?她说,黄巢来了,要出城逃命。黄巢听后,劝她不要相信传言,妇女不信,黄巢就拔了路边两株艾蒿对她说,有艾不杀,你快回城。妇女将此做法转告了周围乡亲,当天晚上家家门就都挂上了艾嵩。第二天恰逢端午,黄巢义军进城,杀了贪官污吏,开仓分粮,百姓高兴。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艾便流传至今。

挂菖蒲是有驱邪避害的寓意,家里有手巧的,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孩子脖子上,以求吉利;还有用菖蒲根泡酒,认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吃黑白桑葚大樱桃

一进“端一”这天,老北京城里叫卖“黑白桑葚来大樱桃”的就特别多,喊声一直持续到吃午饭的时候,家家也都忙着买。据说过端午节吃黑桑葚不招苍蝇,也的有说,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误食苍蝇,但也就是个说法,吃桑葚和大樱桃,是因为它们在端午节正好都大量上市。

特制糕点,五毒饼

老北京有个民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就是说,端午时节 “五毒”都醒了,老百姓不得安宁,所以要吃五毒饼,据说可以免去五毒的伤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吉利的事。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在糕点的酥皮儿盖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它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的,上吊炉烤熟,出炉后提浆上彩,再抹一层油糖,还有凹凸的“五毒”花纹。另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盖有鲜红的“五毒”印子。当时在老北京永星斋饽饽铺卖的五毒饼是最正宗的,玫瑰馅料是用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瓣,价格也贵,大约每斤八块,一块在当时可以买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也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老北京永星斋饽饽铺

贴葫芦花

北京人对葫芦的感情特别深,一是葫芦的谐音时“福禄”,有收集福气的寓意;二是它来自于满族的习俗。

“葫芦花”就是把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形,还剪出“五毒”的图案,类似窗花,一般在“端一”这天贴在门框、窗户沿或堂帘上,葫芦花口还要朝下,据说表示把五毒的气给泄了,“端五”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叫女儿节,这个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一习俗由金元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很有历史。

这一天,回娘家的小媳妇们手臂上都系着彩色的丝线,头上都戴着红绒花,骑着驴从婆家回来,一路上还要有自家兄弟陪着,等到农历五月底,丈夫再到岳父母家把媳妇接回去。路人们都把大街上大批回家的小媳妇们看作老北京五月的一道景。

喝雄黄酒

过去老北京人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以用雄黄酒破解。大人在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点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手足心等处,意在消毒防病,虫蚊不叮;或者在孩子的额头上蘸酒写个“王”字,以辟邪防疫。

别“五彩缯子”

挂葫芦,佩香包

女孩要在胸前别“五彩缯子”。“五彩缯子”就是用硬纸叠成“粽子”壳,外面用五彩丝线缠上,直径有两厘米左右。缠绕之前,壳里还放点儿艾绒或香料,然后连成串。在北京都叫五彩缯子,而不叫五彩粽子。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大小和缯子差不多,也是一串,里面放点艾绒香料,可以辟邪、驱邪,意在“收”五毒。这些都是人们在为孩子祈求神灵庇护。

佩戴香包在《红楼梦》就有类似描述,临近端午元春赏给贾府礼品,除了有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锭子药。反映了当时的老北京人在端午节的民俗。

五彩缯子

孩子们玩“斗百草”

斗草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玩法是比草的韧性,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有韧性的草或茎作为 “选手”,与其他的“选手”去“斗”,能“斗”倒各草的,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一家人要出门避毒

端午节老北京人还要出门避毒。大清朝时期,人们都要去郊外找空旷的地儿,说越宽阔越空旷,越能避毒。

西城的人一般去西直门外高梁桥一带,过去那里有条水面宽阔的高粱河,周围还有一片宽阔的农田,景色宜人。东城的人去二闸,就是庆丰闸。过去从西便门到通州,通惠河上有5个闸口,第2个闸口庆丰闸风光最好,但大家都习惯叫二闸。此外北边的还去什刹海,南边的还去金鱼池。

辛亥革命之后,北京政府把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对老百姓开放,于是端午节就又多了个避毒的地方。当然还有去月坛天坛的,在《帝京景物略》卷二就有“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现在过端五,北京出游的人依旧特别多,除了避毒,游玩的节日气氛也更热了。

(编辑:果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