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康乐节

端午康乐节,第1张

端午康乐节

题图为旧时天津小孩穿的“五毒衣”

三节两寿、二十四节气为民生平添美妙,勾画色彩,让朴素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五月端午,莫不如此,这在讲究“应时到节”的天津风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充满意趣。

期盼健康平安乃人心所向。早在清康熙《天津卫志》中就有“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的记载,而民间俗话“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道理也通俗易懂。老天津人过端午节一般会在屋里屋外插些艾草,或用艾草蘸药酒淋洒在屋角、床下、窗口。有的家庭还在门上贴一张有印符的黄纸条,再挂几个葫芦,且在屋里象征性地摆把剪刀、贴幅雄鸡图等。再有,孩童茁壮成长最是长辈的心愿,人们按老规矩要在小孩额头、耳朵、肚脐等处抹点儿雄黄,同时给他们戴上五颜六色的老虎耷拉,或穿上花花绿绿的“五毒袄”。另外,此时天气还不太热,闲居的人往往大搞卫生,擦家具、擦门窗,屋里屋外干净透亮。种种应时民情,其意从药理和心理方面无外乎解毒抗菌、驱避毒虫,祈愿安稳度夏。如此看来,端午何不似“卫生防疫节”呢。

端午之际也是津人赛龙舟的好日子,故事由来已久。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恰逢端午过津城,却感觉节日气氛不浓,以至龙颜不悦。第二年,一些津沽船家、水运商人在地方官的组织下轰轰烈烈大搞赛龙舟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而延续下来。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学者官员完颜麟庆进京途中过天津,他看到了三岔口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随后在《鸿雪因缘图记》中描述:“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河口,癸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来往,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又赋诗云:“龙舟齐趁午时开,喜见扬髻棹尾来。望海楼前争夺锦,是谁真个解怜才。”他还让随行的画师绘制了一幅《津门竞渡》图记录盛况。

那时每逢端午,三岔河口鼓声震天,参赛船只百余艘,两岸观者如潮。河面上除了参赛的龙舟,还有不少达官显贵特意租来的游船画舫,他们在船上一边听曲儿一边看比赛,甚是惬意。1900年庚子事变后,天津市井凋零,人心不古,过端午赛龙舟的事少有人提起了。1918年三岔口河道裁弯改造,水面变窄,赛龙舟基本停止。

赛龙舟、吃粽子节俗形影相随,昔日民谣唱“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老天津人习惯用苇叶包粽子,爱吃传统的江米小枣粽子、江米豆馅粽子,亲朋邻里间还互送粽子,其乐融融,彰显和睦,这在《天津卫志》中早有明确记载(时称角黍)。端午日主妇们梳洗一新,为神明、祖先供上粽子,还会在佛前净瓶里插上一丛艾叶。

1929年端午节是6月11日,此前数天,天津各茶食店、小商小贩都已开始为包售粽子忙碌,如知名的一品香、祥德斋、广隆泰、冠生园等大量批发零售粽子、绿豆糕等,大为获利。顾客们争先恐后购买节令食品,有的小门小户甚至被挤坏了店门。当时有新闻报道说,到了6月5日那天数家茶食店的粽子已售罄,这也恰给了店外小贩兜售冒牌粽子的机会。除了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天津人也喜欢吃果脯粽子、什锦粽子、五谷粽子,独特津味炉粽子(面点)也脍炙人口。不仅如此,像冠生园等南味老店还卖咸味的火腿粽、蛋黄粽、肉粽,甜味的莲蓉粽、玫瑰粽等,为北方食客带来了新鲜口味。

再看市井烟火气。天津东浮桥菜市、官银号菜市以及租界内的英国菜市、法国菜市等分外红火,鲜鱼水菜、瓜果梨桃在黎明时分从四处进津,样样畅销。比如当季的樱桃、桑葚很抢眼,鲙鱼、黄花鱼、海虾等随行就市,价格略有上涨,但购买者络绎不绝。至于鲜肉,据1933年的媒体记者观察称,由于节前准备过多,而导致价格平平,反倒实惠了市民。“卫嘴子”重吃喝,端午节几天的饭食自然比较丰盛。条件稍可以的人家午饭常以打卤捞面为主,晚饭吃米饭、熬鱼,尤其以红烧鲽鱼(比目鱼)上档次。男人喝雄黄酒、艾叶酒,后来津产玫瑰露、五加皮药酒流行开来,取代了前者。

除了重防疫、赛龙舟、吃粽子,端午前后也是天津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消闲娱乐的佳期。1929年端午,天津青年会为助节兴而成立了端阳泛舟会,活动票价每人5角(大洋),同时欢迎带家属朋友共乐。6月11日是正日子,泛舟会如期举办,当天下午2点30分众人在青年会集合,然后登船行至西沽武库,再登岸到北洋大学,校中准备了演说、游戏、音乐、唱歌等活动,晚间还有野餐欢聚。

另有《益世报》记者深入天津闹市观察,见虽然辛亥革命后提倡废旧立新,端午节已非官方假日,但民意难违,民俗根深,许多单位、商号、学校还是心照不宣地放了假。有的机关单位还悄悄特准预支了半月薪金,以免节日消费捉襟见肘,大家无不喜形于色。一些青年男女纷纷到商场、电影院、跳舞场消遣,中老年男子则喜欢进戏院,另有守旧的善男信女逛庙烧香。如此这般,大街小巷行人熙攘,各消费场所满坑满谷。也有细节,比如几家电影院因忙节所致片源不尽如人意,所以放映旧影片,记者言此有“敷衍”之嫌,但观众不问好坏,往往只图进影院一乐最快活。据报载,到1933年端午前后,天津各大娱乐场所依旧人满为患,有的电影院特意提前选来好片,有的戏院极尽能事,花高价聘名角演出,既飨观众节趣,又显歌舞升平之气。

来源: 天津日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21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