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
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谋士,终其一生始终怀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抱负。为了达成这个理想,他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期望能够定鼎中原兴复汉室。然而现实却令人感慨,他五次北伐两出祁山却都以失败告终。在公元234年,他最后一次率军出师北伐,在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病逝于军中,一代名相就此溘然长逝,令人不胜唏嘘。
蜀国虽然占据天府之地,但是其实力在三国中却是最弱的一个。特别是刘备不听劝阻执意向东吴复仇之后,经历夷陵之战失败后的蜀国,其实力已经跌倒了谷底。诸葛亮辛辛苦苦积蓄的力量,被刘备一次性就给报销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国的影响十分深远,更是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说,执意要破坏孙刘联盟,出兵东吴替两位兄弟报仇,以至于最后酿成大错。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也没有听从刘备临终前的劝说,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惨败。
刘备临终前曾经有过遗言,对蜀国未来的人事安排和发展方略做了一个规划,其中就专门叮嘱诸葛亮,让他不要重用马谡,因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这句话诸葛亮却没有听进去。
因为马谡和年轻时候的诸葛亮很像,这两人都是才气过人之辈,且都好谈论军国大事。诸葛亮对马谡非常器重,每次与马谡谈论起天下大事,都要从白天谈到黑夜。正因为诸葛亮与马谡特别投缘,所以对刘备的临终遗言才没有听进去。
诸葛亮重用马谡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蜀国国力大减,东吴虽然不满刘备的背约之举,但是因为要应付魏国的进攻,只好重新派遣使者与蜀国修好。不久后刘备去世,将整个蜀国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才使得蜀汉国力有所恢复。为了让之后的北伐中原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又亲自率军出征南中,采用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公元227年,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封名传千古的《出师表》,之后命赵云率军进驻汉中,以魏延为丞相府司马,为正式进攻曹魏做准备。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同时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看下在这次北伐过程中损失的11位大将,就明白诸葛亮的这次北伐败得有多惨了。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挑选的时间非常好,魏国新帝继位,主少国疑正是北伐的好时机。而且此时的魏国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东吴方面,忽视了来自蜀国的威胁,所以战事开始进展得十分顺利,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纷纷倒戈,天水守将姜维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撤守上邽。
此战的关键点在于诸葛亮能够顺利拿下陇右,而马谡能够不符诸葛亮所托守住街亭,挡住拖住张郃的援军。可惜的是,正如同刘备所说,马谡其人不堪大用,街亭最终没有守住,诸葛亮只能仓皇退兵。再加上赵云、邓芝也在箕谷之战中战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已然宣告失败。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是最有机会成功的,可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除了被诸葛亮挥泪斩掉的马谡、张休、李盛三员大将之外,还有白寿、刘达、邓郃、马玉、丁立、阎芝、阳群等七位大将阵亡。再加上掩护大军撤退后去世的赵云,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战总共折损了11员大将。这对于国力刚刚有一点起色的蜀国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以蜀国的国力来说,在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后,还能撑得起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实在是令人感到非常佩服。从这一点上来说,也间接地证明了诸葛亮是多么善于治理朝政。可是好不容易积攒的国力,却在屡次北伐中损失殆尽,以至于到了后期蜀国竟然无将可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如果诸葛亮能够量力而行,不那么痴迷于北伐,也许蜀国还能撑得更久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