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生物学?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第1张

什么是神经生物学? 适应很快,不能用于传递持续性信号,但对刺激的变化敏感,而且脉冲频率与变化产生的速率相关,适用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如触觉小体、温度感受器。

8. 慢适应(slow adaptation)名词解释:适应很慢且不完全,长时间刺激后感受器电位及脉冲频率仍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如肌梭本体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痛感受器等。

9. 特殊能量定律(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ies) 传入冲动沿特定的通路到达特定的皮层结构,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不论刺激发生在感觉通路的任何部分、不论刺激是如何引起的,所引起的感觉都是和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的感觉相同。

10. 对比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名词解释:生理基础是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lateral inhibition),即邻近细胞间的相互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侧向抑制,不仅使信号的幅散受到抑制,还因为抑制而提高空间对比度,增强了感觉系统的分辨能力。

11. 痛觉名词解释:发生在躯体某一部分的厌恶和不愿忍受的感觉,属于知觉范畴,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大脑皮层,是人独有的。

12. 伤害性感受名词解释:CNS对伤害性感受器激活而引起的传入信息的反应和加工,以提取组织损伤的信息,它可以发生在CNS的各个水平,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

13. astrogliosis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名词解释:由损伤或疾病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快速占据由损伤或疾病造成的空间,形成生理屏障,阻止髓鞘再生和轴突迁移。

14. Tripartite synapse 三成分突触名词解释:包括三部分名词解释:突触前神经元轴突、突触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突触前的轴突释放递质活化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性,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它们分别在该突触中起不同的作用。

15. perikaryon 核周体名词解释:即细胞体、胞体,神经元中含有细胞核的中心区,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

16. Collateral Axon名词解释:轴突侧支,轴突经常有分支,成为轴突侧支。有时轴突侧支会返回与产生轴突的同一细胞或邻近细胞细胞的树突相连,此时称为回返侧支。

17. 轴浆运输名词解释:物质沿着轴突流动,细胞内的交流。包括快速和慢速轴浆运输;顺向运输和逆向运输。

18. EEG: Electroencephalogram,通过放置在头皮表面的多个电极所记录到的一组场电位,能帮助研究大脑皮层的活动。

19. 睡眠是机体对环境的反应性降低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减弱的一种可以被轻易逆转的状态。昏迷和全身麻醉不能被轻易逆转,因此不属于睡眠。

20. Narcolepsy(发作性睡病):白昼过度嗜睡猝倒平常一天的某一时刻,突然出现REM睡眠的状态,肌肉瘫痪,但是意识存在。

21. 环境钟名词解释:环境中各种提示时间的线索(光明与黑暗,以及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22. 学习 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

23. 记忆 获取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编码、贮存和提取(再现)的神经活动过程

24. 非联合型学习名词解释:指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的改变,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前者指重复的无意义刺激将导致反应的下降或忽略;后者指某些特殊刺激特别是有害刺激即使很弱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将引起强烈的反应。

25. 联合型学习名词解释:指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 *** 作式条件反射。前者指动物或人学会两个刺激之间的关系,一种刺激预示着另一种刺激;后者指学会一种特定的行为与一特定的结果相关联。

26.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直接完成细胞间的电信息传递。

27. 化学性突触传递必须依赖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或神经肽(Neuropeptides)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8. 神经递质 在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中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分为经典神经递质、神经肽和其他类型

29. 膜转运体名词解释:6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的膜蛋白。依赖细胞内外Na+的电化学梯度提供转运的动力,此外也需要Cl-或K+共同转运。有两大家族–Na+/ K+依赖性递质转运体名词解释: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转运体–Na+/ Cl-依赖性递质转运体名词解释:单胺类递质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转运体。

30. 囊泡转运体名词解释:转运的能量来源于ATP酶依赖性的囊泡内H+浓度的蓄积,H+与转运递质反向转运。该家族成员有囊泡单胺类转运体 (VMAT)和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 (VAChT)。

31. 受体 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能与生物活性小分子配体(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毒素等)进行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和结合内源性配体并对其进行信号转导,以产生生理效应。

32.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其中最主要的效应是直接开启突触后膜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或经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启动的第二信使系统,以及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间接影响离子通道的活动,产生突触后电位,从而完成“电-化学-电”信号模式的转化及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33. 中枢突触整合(Central Synaptic Integration) 突触的整合作用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基础。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是突触整合的简单形式名词解释:空间总和(spacial summation),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34. 突触易化(synaptic facilitation):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个刺激都引起递质的释放,但后面来的刺激引起的递质释放要比它前面刺激引起的为多。

35. 突触强化(synaptic potentiation)或强直后强化(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长时程强化(LTP)名词解释: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以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日的该突触活动的增强–长时程弱化(LTD) 名词解释: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以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日的该突触活动的抑制。

36. 诱导 (induction) 名词解释:指胚胎发育过程中两种细胞群落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中一个群落或两个群落发生定向分化的过程。提供或传递诱导分子的细胞是诱导者( inductor),接受这种分子的细胞或结构称反应者( reactor)。

37.可塑性(plasticity)名词解释:即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对神经电活动及环境改变所作出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答反应。

38.生长锥(Growth cone)名词解释:神经突起的生长顶端成为生长锥,专门为神经突起的延伸识别合适的路径。生长锥的前沿为板状伪足,可有节律的波动起伏;丝状伪足从板状伪足伸出并随意出入,用于探查周围环境。当丝状伪足伸出并抓住底物时,即可拉动生长锥向前延伸。

39.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l cell)名词解释:其细纤维丝从室层辐射至软脑膜,提供皮层赖以生长的“脚手架”。未成熟的神经元沿着这些辐射路径从室层迁移到脑表面。当皮层组构完成时,其辐射状突起即缩回。并非所有的细胞均沿此路径迁移,大约1/3的成神经细胞水平迁移至皮层。

40.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名词解释:发育命运受环境影响的一个特定时期。

41. 依赖(dependence)是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 drug seeking behavior)。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physical ependence)和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42. 滥用(abuse)指一种非医疗所需的不良用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43. 耐受性(tolerance)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如仍以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所追求的效果。

44. 幻觉(hallucination)指没有实现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45. 谵妄(delirium)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

46. 脱毒(detoxification)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止使用成瘾药物可能引起的躯体戒断症状的过程。可使用相似药物替代的方法进行脱毒治疗。

47. 成瘾(addiction)5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将药物成瘸定义为名词解释:“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具有以下特征名词解释:①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使用该药,并不择手段去获得它;②有加大剂量的趋势;③对该药的效应产生精神依赖,也可产生躯体依赖;④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

48. 戒断综合症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后或使用拮抗剂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不同的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异,一般表现为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Peculiarit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1. 发生在神经系统中某个或某些特定的部位的进行性神经元的变性乃至调亡,伴有胞质内结构紊乱或出现包含体等;2. 具有选择性系统性,进行性加重;3. 常伴有家族遗传性;4. 大多根据病理损害的范围以及临床症状来区别分型。

Protein conformation disease

错误构象相互聚集,形成抗蛋白水解酶的淀粉样纤维沉淀,产生毒性而致病。神经退行疾病,异常蛋白质错误构象相互聚集,形成抗蛋白水解酶的纤维样蛋白,然而蓄积在神经元,形成特殊包含体。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 Disease Prion Disease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D及主要病理特征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慢性起病,渐发展,多在50岁以后起病,症状先从一侧肢体开始,以后发展为同侧半身,再发展到两侧。临床症状的特点有随意运动减少减慢、 肌张力僵直、 肢体静止性震颤和正常的姿势平衡反射丧失等。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老化增龄因素。病理特征为脑中尾状核、壳核和中脑黑质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多巴胺减少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神经细胞内可见Lewy bodies;PET脑影像可见多巴胺受体异常减少。 1. 病理改变主要位于黑质、苍白球、尾状核和蓝斑。丘脑底核、延髓、下丘脑、迷走神经背核等亦受侵。2. 肉眼可见黑质有明显的色素消失,镜下为神经细胞消失。3. 黑质色素细胞中的黑色素消失,伴有神经胶质增生。4. 神经元细胞浆内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称Lewy体。5. α-Synuclein 是出现在 Parkinson 症中的 Lewy 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Lewy body 是神经元细胞浆内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出现在 Parkinson 症和路易氏痴呆症中的路易氏小体的重要成分是α-Synuclein。α-Synuclein 基因在第 4 号染色体上被发现,其突变型与常染色体显性 Parkinson 症的早发密切相关。

★α-synuclein基因定位名词解释:定位在4q21-23的致病基因,编码synuclein蛋白,后者包括α-、β-、和γ-三种亚型。蛋白分布名词解释:Synuclein在神经组织中广泛表达,α-synuclein存在于许多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突触末梢或细胞质包含体中,多数学者人为它参与了神经细胞的变性过程。基因突变名词解释:Synuclein基因第3号外显子第209位碱基鸟嘌呤错义突变为腺嘌呤,导致α- synuclein蛋白53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丙氨酸本来位于α-螺旋中,在α-螺旋的周围为β-折叠,这种替换干扰了α-螺旋的形成,使β-折叠延长,聚集的β-折叠可能有利于形成淀粉样纤维结构,参与 Lewy 小体形成。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原理名词解释:恢复纹状体DA与ACh递质系统平衡。包括抗胆碱能药、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Increasing the synthesis of dopamine –l-Dopa; Inhibiting the catabolism of dopamine –selegiline; Stimulating the release of dopamine –amphetamine; Stimulating the dopamine receptor sitesdirectly – bromocriptine/ pramipexole; Blocking the uptake and enhancing the release of dopamine – amantadine

★治疗药物名词解释:美多巴 帕金森病是由基底神经节中缺乏多巴胺引起的。服用左旋多巴是一种补充外源性多巴胺前体,替代多巴胺的手段,但左旋多巴在脑内和脑外可迅速脱羧而变成多巴胺,这导致多巴胺的浪费及副作用频繁发生。因此,抑制左旋多巴在脑外脱羧作用特别重要。左旋多巴+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症状药物“金标准”。复方制剂美多巴是由左旋多巴和周围脱羧酶抑制剂苄丝肼组成。它和大剂量的左旋多巴一样有效且耐受性更好,长期应用后,帕金森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均有显著的改善。

★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记忆障碍,其主要病理学特征则是在脑中形成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出现神经细胞及突触数目减少,弥漫性脑萎缩。认知性症状名词解释:记忆、失语、失认、失用和执行功能;非认知性症状名词解释:精神症状和体征。

★随年龄增加出现非病理性的记忆力下降与早期Alzheimer病的区别?

健忘是老年人脑功能衰弱的表现,痴呆则是病理性的脑器质性智能衰退。

遗忘区别 健忘的老年人对做过事情的遗忘总是部分性的;痴呆的遗忘则是完全恶性的,记不起发生过的事情,似乎此事已完全消失。

认知能力 健忘老人虽然记忆力下降,但对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丝毫未减;痴呆老人却丧失了识别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分不清上下午,不知季节变化,不知身在何处,有时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生活能力 健忘老人虽会记错日期有时前讲后忘,但他们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能照顾家人;痴呆老人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情绪变化 健忘老人有七情六欲;痴呆老人的情感世界则变得“与世无争”,麻木不仁。

思维变化 健忘老人对记忆力下降相当苦恼,为了不致误事,常记个备忘录;痴呆老人毫无烦恼,思维越来越迟钝,言语越来越贫乏,缺乏幽默感,反应迟缓。

是否语言丰富,幽默多彩,是区别生理健忘和痴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理改变与神经凋亡。

★形成PHF-tau的机制 Tau蛋白是神经细胞主要的微管结合蛋白,用不同生化分离技术可从AD患者脑中分离出异常修饰并聚集为双螺旋丝的tau蛋白。AD患者脑中tau蛋白的异常修饰包括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等,但主要为异常的过度磷酸化。AD患者PHF-tau 的40多个位点发生了异常过度磷酸化,每克分子tau蛋白的磷酸含量比正常水平增高约2~5倍。Tau蛋白的磷酸化受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的双重调节,前者的功能是使蛋白质磷酸化,而后者则是去磷酸化。因此,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系统调节失衡是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直接原因。此外,酪氨酸位点磷酸化可能也参与AD样的tau病理学。PS1 may act as a molecular tether, connecting GSK-3? with important substrates. Phosphorylation of tau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β-Amyloid Peptide及其产生?

Aβ泛指一组由39-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常见的由40/42个氨基酸组成,是神经系统所有细胞APP代谢的正常产物,其异常蓄积是构成老年斑核心和血管壁沉积物的主要成分。Aβ由APP分子的跨膜区N-端28个氨基酸及其相邻的跨膜区11-1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特定的序列。

APP 主要通过分泌酶途经裂解。α分泌酶裂解途径由α分泌酶水解Aβ的 Lys16-Leu17 间的肽键,产生一个较大的N-末端可溶性片断,分泌到细胞介质,而C 段小片段则留在膜上。由于α分泌酶的切割位点在Aβ 的分子中间,不产生完整的Aβ分子,故又称为非Aβ源性途径。β和γ分泌酶降解途径由β分泌酶先水解APP695 中的Met-596 和Asp-597间的肽键,而γ分泌酶水解Aβ的39-43 位的任意肽键而产生分子长短不等的完整Aβ分子。由于Aβ的C-端最后几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很强的疏水性,所以,C-端越长越易聚合及沉积。

★Presenilin病理作用 早老素(presenilin, PS)与AD密切相关,其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家族型AD的主要病因。早老素包括PS-1和PS-2,两者高度同源,均为含有10 个疏水区的8 次跨膜蛋白质,亲水的氨基端和羧基端位于细胞质中。1)PS 与APP 的代谢名词解释:PS 作为γ 分泌酶直接切割APP,通过影响转运过程而促进APP的代谢。含PS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D 患者血浆Aβ浓度升高,并在脑中出现Aβ沉积,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也证实PS 突变能促进Aβ 的生成,并以Aβ1-42 增高为主。2) PS对Tau异常磷酸化的影响名词解释:GSK-3β 是Wnt 信号途径中的一种蛋白激酶,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tau 蛋白激酶。若Wnt 表达减少参与AD 的发病,则由此导致的GSK-3β活性增高可能是AD患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重要原因。PS-1可直接与GSK-3β相结合并增加其活性,在含PS-1突变的AD患者中β-连环素的降低可使GSK-3β异常过度磷酸化tau;PS-1突变也可改变β-连环素的转运而影响tau的磷酸化。3) PS与细胞凋亡名词解释:突变的PS 通过破坏钙离子内稳态,使氧自由基增加,影响包括Akt/PKB、JAK 激酶在内的信号转导途径而诱导细胞凋亡,使用钙离子抑制剂、抗氧化剂以及基因敲除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PS的促凋亡作用。突变PS还可以通过影响未折叠蛋白质反应来促使细胞凋亡。

★AD的治疗药物 胆碱抑制剂1)中枢乙酰胆碱含量下降、胆碱乙酰化酶、胆碱酯酶 活性降低或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降低是 AD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胆碱抑制剂;安理申FDA 已批准用于提高记忆力和减缓 AD 病情发展的药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中枢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提高患者脑中Ach的水平,可以改善早期AD的症状,但并不是针对病因的根治。2)美金刚胺是NMDA受体的拮抗剂,它不仅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还可以防止细胞内钙的聚集及超载而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应用NMDA受体低亲和性非竞争拮抗剂治疗痴呆,显示了神经保护和提高胆碱能功能的作用。这些药物已被证实能够改善记忆效果,且副作用更少。但这些药物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而且其疗效仅限于早期和中期AD患者。

治疗策略包括针对Aβ的药物、针对tau异常磷酸化的药物、针对轴突转运功能的药物、针对胆固醇的药物及其他治疗策略

★降胆固醇药物降低脑内Aβ的途径 神经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平衡会影响Aβ的生成、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等。用乙酰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的抑制剂可同时降低胆固醇和Aβ的生成。在长期使用降低胆固醇药物的人群中,AD发病率显著降低。促进脂类代谢稳态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早期干预新靶点名词解释:细胞膜上的某些脂类对于APP代谢酶的活性也有调节作用,膜脂类的稳态失衡比如胆固醇的增加可能会导致sAPPα产生减少及Aβ的产生增加,从而造成神经系统Aβ的蓄积。有研究表明胆固醇或者脂筏可能更倾向于影响α酶代谢途径,而β酶的剪切则不易受到胆固醇或者脂筏的影响。在AD病人和AD模型中,发现了总胆固醇(TC)增加,降胆固醇药如Statins也在AD的治疗中显现出了它的疗效。 此外,脂蛋白脂酶是脂类代谢中的重要催化酶,LPL有可能通过肝素抑制BACE1活性,从而抑制Aβ的生成。

★非固醇类抗炎药降低脑内Aβ的途径 长期应用NSAIDS可显著降低AD的发病率。如通过非抗炎机制和降低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布洛芬可显著降低鼠Aβ老年斑和脑内Aβ水平。不同的NSAIDS应用于APP鼠获得类似的有益结果。酶切反应表明,该类药物可改变γ-分泌酶的酶切位点,并通过提高Aβ1-38/1-39的生成而降低Aβ1-42的水平。

痴呆发生的tau蛋白异常学说名词解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41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