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产力经济学?

什么是生产力经济学?,第1张

什么是生产力经济学? “和庞大的军队会把田地荒芜,相反,大人口和大财富则可以使生产力得到很好的发挥”①。他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也影响到了李嘉图。

这种把生产力与自然力混同的观点,在庸俗经济学里更为突出。萨伊写道名词解释:“土地并不是唯一有生产力的自然要素,……海洋和河流里的水……也是有生产力的”②。对重农学派这一观点不能简单否定,应该肯定,土地的确是构成了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古典学派当中,斯密是较多地研究了生产力的经济学家。他总是从“劳动生产力”这个方面探讨国民财富增时的原因,因而他的那本经济学名著也定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讲的“劳动生产力”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英文著作中,production power of abour(劳动生产力)与productiVity of labour(劳动生产率)常常是通用的,这反映了他们往往从应用的角度探讨生产力的问题。斯密特别强调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他说名词解释:“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样的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③。斯密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经济学家,那时的分工的确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古典学派已经注意到了生产力,但它还没能把生产力问题提到基本理论的高度加以系统地研究。

在生产力理论经济理论史上具有奠基作用的是德国的庸俗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李斯物不仅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作辩护,而且为资产阶级发展本国生产力而效劳,因而他特别强调生产力的作用。奴隶主和封建主比较多地关心保持使用价值形态的财富,以供他们挥霍浪费,而资产阶级却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李斯特批评古典学派尤其是斯密把全部精神贯注在“价值”、“交换价值”那些概念上,而忽视了“生产力的概念”。他主张“除了‘价值理论’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⑤。李斯特不象有的经济学家孤立地考察生产力问题,他还很重视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他说名词解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计量、立法、钟表、警察等等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⑥。他特别强调指出名词解释:“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国家生产力影响很大”⑦。李斯特所主张的经济政策对当时落后的德国超先进的英、法起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他提出的各种措施已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的发展经济学所吸收,并为各国的保护本国经济时所采用。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不能不佩服李斯特的远见卓识。遗憾的是,过去在经济学说史对李斯特的庸俗理论抨击有余甚至还有无的放矢之地,对他的生产力理论方面的贡献却评价太低,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当代资本阶级学者往往是在“经济增长理论”的题目下探讨生产力的种种因素及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各种经济增长模式,如“动态经济增长论”,“综合经济增长论”,“技术创新理论”,“经济成长阶段”,等等, 这其中都有可以为我们借鉴的东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较之以往的理论又有不同的特点。对此,列宁曾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列宁写道名词解释:“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⑧。马克思从他的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实际出发,广泛地考察了生产力的状况以及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从“劳动者”这个侧面提出生产力整体性的思想,他说,“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 *** 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峰必然是集体力”⑨。列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他指出名词解释:“劳动生产率,归要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⑩。后业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明确地提出生产力是二因素构成的,这就影响到以后苏联和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生产力因素的争论,结果对生产力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表面上。经过一些敢于思考,敢于冲破理论禁区的经济学家们的长期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良好的学术条件下,生产力经济学终于作为一六独立的学科在经济学林中争得了他应有的地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深入进行,以反映经济活动,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基本任务的经济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门类越来越多。在这众经济学组成的经济学林中,各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因而它们各自在经济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一般说来,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类。所谓理论经济学就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恩赐 应用经济学则是专门研究人类如何依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自己的意志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科学。生产力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二者分别以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为自己的对象。生产力经济学的诞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内容。其它的经济学均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是名词解释: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应用经济学以理论经济学为指导;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运动的普遍性、一般性和规律,应用经济学分别研究相对于经济运动的整体来说具有特殊性、具体性的规律。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及生产力经济学在经济学林中的地位,通过下表呆略见一斑。

生产力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应用两个部分 ,其理论部分包括因素论、系统论、运动规律论等内容,其应用部分包括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结构论、规模论、时序论、布局论,其方法部分包括生产函数论、投入产出分析、经济计量学等内容。

现代生产力由多种因素组成,因此,研究生产力必须从逐个分析这些因素开始。在这些因素中,劳动者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生产力经济学范畴的劳动者,是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发挥劳动功能的人。具体来说,劳动者是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之二重物,并且其社会性尤为重要,因为人的劳动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并发展;劳动者仅指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劳动者;劳动者不仅是指体力劳动者,不仅是指个体工人,具有“总体工人”的含义。劳动者在生产力构成因素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名词解释:①生产力中的物质因素,除了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外,者是劳动者创造的;②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及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科学知识,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之一;③劳动者运用科学知识管理现代化生产,从而提高企业与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形成产品的特制实体,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物体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产力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生产力系统中的重大的作用表现为名词解释:①它是生产的特制基础,没有它就没有生产;②劳动资料,特别是机器设备,都是以往被加工成产品的劳动对象,因而它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劳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似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质资料及物质条件,换句话说,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按自己的意志改选劳动对象的手段,它包括劳动工具,辅助劳动工具。劳动资料是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资料使人类突破体力、智力的限制,放大人类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放大的程度,直接关系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高低。以上所述是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或主要因素,此外,作为生产力因素的还有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科学、教管理等。能源系统是指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生产力系统所需要的能源形式的子系统,运输系统是为生产力系统中各个因素提供位移条件的子系统,信息系统是指生产力系统中收集、处理、传播经济情况和各种消息实现全系统“软联系”的子系统。这三个系统为整个生产力系统服务,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个层次。科学、教育、管理等知识性因素虽然不易为我们的感官接触到,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着并且在生产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从总体扩大生产力系统各因素或子系统功能的作用,因此它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个层次。

生产力的运动是系统的运动,单独的因素或子系统还不能说就是社会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必须按一定顺序和一定条件向生产力转化,使之从单独的游离于生产力系统以外的状态纳入生产力系统。在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中,生产力的各种构成因素是循阒下述三个序列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劳动对象→产品

②知识形态的科学

③人口→受教育者→劳动后备军→劳动现役军

从总体上来看,作为系统存在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其第一个特点是整体性。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生产力才能把自然力和自然物转化为社会加以利用的经济力和社会产品,同时,分工、协作、管理等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只有在生产力系统中才能显示出它的存在,才能发挥出其作用。作为系统的社会生产力的第二个特点是均衡性,即在客观上要求它的各个子系统或各因素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就是说,作为现实运动的生产力,它的整体运动能力还取决于其平衡状态,比如钢铁工业的采矿能力可以满足炼2000万吨钢的需要,其炼钢能力是4000万吨,轧钢能力是6000万吨,机加工均生产能力是8000万吨,其总的生产能力既不取决于采矿能力,也不取决于这四个环节的平均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采矿能力。作为系统的生产力的第三个特点是有序性。这就是说,从生产力运动的客体来看,它遵循名词解释:“原材料——加工——装配——产品”的顺序,它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运动是不可逆的,作为系统存在的生产力的第四个特点是多层次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因素属第天层次,能源系统、运输系统、附属设施等属第二层次,教育、科学、管理等属第三层次。总起来看,生产力系统具有下列结构名词解释:

任何一门科学的目的和基本任务都是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种运动规律,自然,生产力经济学也不例外。生产力经济学所揭示的生产力运动规律有许多,这些规律因其各自作用的范围、侧面、领域、顺序不同,相互之间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个依一定关系联结起来的生产力规律的总体就叫做生产力规律体系。这个规律体系可用图表示名词解释:

①产力与自然资源相互影响规律

②产力与环境相互影响规律

第一层次名词解释:生产力每个要素发展变化规律

第二层次名词解释:生产力诸要素有机会组合,协调发展规律

第三层次名词解释: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

②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

③生产力与人口相互作用规律

以上谈的是生产力的因素、系统和规律,下面我们来谈生产力组织的结构、规模、时序和布局。

生产力的结构是指由生产力各构成要素之间量的比例关系及相互制约关系构成的总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生产力作如下分类名词解释:①生产力要素结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②部门结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③产品结构——按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产品、工业品、自用品;按产品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按销售划分为内销品、外销品、自用品;按加工程度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高级计算器;④地区结构——农业区、加工区、资源区等。为使生产力系统发挥出最大的功能,生产力的结构必须优化,即按各种标准划分的结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

不同层次、不同实体的生产力各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个规模就叫做经济规模。所谓经济规模就是指经济实体中诸因素的集约度。一定的经济规模是生产力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的数量规定,因而它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范畴。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可以发为投入量指标、产出量指标、使用价值指标及价值指标四大类,种类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可以分为部门规模、经济规模、城市规模、公司规模四个层次。决定经济规模大小的原则是规模必须适度,从而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力要素的比例使其整体抽调经济效益。

生产力存在的空间形式叫做生产力的布局,生产力布局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或在一定的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子系统的空间配置状况,生产力布局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生产力布局合理况状会使相关企业和相关部门之间发生连锁影响,因此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是生产力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生产力布局合理须遵循的原则是名词解释:成本最低、专业化与协作、技术转生态平衡。

生产力发展运动在时间上的顺序称为生产力的时序。生产力时序包括两方面的问题。生产力因素因自身的物质技术属性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不同,客观上存在着长短不同的生产、储运、使用时间,而生产力系统运动时又要求诸多因素协同运动,因此各种因素在进入生产力系统之间必然要有一个合理的生产、储运顺序,以求最终协调运动。这是生产力时序的第一方面,要互之间的时间组合方式。生产力谁都 因素在物质技术上互相适应与配合,按自然规律进行能理变换和物质循环,按经济规律进行价值补偿,在时间上按一定方式不断延续,表现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生产力时序的第二个方面,生产力的时间延续方式。生产力时序合理可能有效地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

我们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任务。因此,尽管生产力经济学是前倨后恭生事物,但它的发展前景必定是非常广阔的。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力经济学一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普及,并且它一定会在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尽早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42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