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是汉人吗

南朝是汉人吗,第1张

南北朝的南朝是汉人还是胡人(南北朝有哪些是汉人称帝)

简介:从隋朝到唐朝,象征着旧时代被抛弃,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国和一个新的汉族正式诞生。但这个王朝,继汉朝之后,诞生于北朝,其文物制度是基础。经济制度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兵役制度是北周军事制度的延续,法律是北齐河大清的蓝本。

冯太后(441-490年)

魏晋时期北方胡人的汉化运动与其政治成熟相辅相成。统一北方约半个世纪后,第七代、第八代孝文帝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汉文帝是一个五岁的继承人,他的祖母,石丰,文成帝的汉族皇后,已经在宫廷里呆了二十年。冯太后于1990年去世,孝文帝掌权。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33岁的孝文帝驾崩。五世纪下半叶,祖、孙在迁都前后大力推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建都革新政策。

冯太后是历史上具有罕见的政治理想和勇气的杰出女性。北魏建国百年间,未得职官员的俸禄制度,国有土地的均田制,税制,户籍,配合基层行政组织的三制立法,都是由伟大的女性和她的谋士们实现的。

英迈的孝文帝就踏上了这条康庄大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个人主政的第五年,以历史习惯积累,不适合新政为由,放弃了百年旧都城平城,迁都洛阳。到了这个阶段,孝文帝已经不再满足于冯太后摄政期间为准备法律所做的努力,而是迈出了需要更大勇气和决心的一大步,急于彻底清除和改革自己宗族中的胡式残余。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形势图

即使在汉唐时期,伟大的国家元首、杰出的学者孝文帝,也是在短短三年内,就从首都转换到了洛阳。当时的“北祖”或“北人”的语言和服饰,在一次次庄严的敕令下被强行禁止,其姓氏模仿汉族,由180个汉族姓氏指定和替代。孝文帝本人和拓跋扈的皇族姓氏也改为“元”进行倡导。北方的达官贵人和平民比都城南移定居洛阳时多了。太和十九年,“迁洛之人,葬死于河南,不得归北。因此,南迁者称为河南洛阳人”(舒威孝文帝)。

到了这个阶段,北魏时期只由“北方人”维系的民族意识已经消失,真正的汉人转型已经完成。当然,五湖四海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不是对汉文化单一方向的绝对接受,而是他们固有的文化也被赋予了反方向渗透汉文化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北魏北方部落汉化的过程中,与汉文化不冲突、不违背的北方部落的语言及其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汉文化的变迁。

只有在其汉文化中加入北方民族的文化因素,汉文化才能变得更广更强,才容易吸收和鼓励北方民族参与汉范畴。汉族也因新血的渗入而扩大更新为新的汉族。然而,当时的北方文化是如何倒退的?又有哪些成分倒流?今天已无法详细得知它已隐入并转移到汉文化中。

文帝统治时期的重大改革

孝文帝热心改革运动,过于激进,却没有远见。洛阳迁都,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的杀伤力在孝文帝和下一任皇帝统治时期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和朝廷被推翻的结局。

南北朝是对立的,南朝每个朝代都有变化,所以北国的定义会比前一个往南退一次。东晋末宋初,是宋武帝三百年来江南政权最广的时期,从山东省到陕西省南部,黄河以南一带都在他的统辖之下。后来与北魏的边界退到了淮河,甚至到了淮河以南。

梁朝的“侯景之乱”增加了伊伊倾斜天平上的砝码。淮南,淮西,襄阳-江陵,汉中,四川省,北部和西部外缘大片土地都受到动乱的影响而失去控制,主权随着北方的接受而转移。到了陈朝建立的时候,已经局促成一个以长江为界的国家,疆域比三世纪三国时期的吴国还要小。

在后京之乱中,八十多岁的梁武帝被软禁,饿死。

六世纪上半叶,政治大波动现象是南北普遍现象,但意义完全相反。南朝所代表的是它已经陷入了一种消极的、腐朽的、侵蚀性的道路。北齐和北周建立。前者二十八年,后者二十五年,加上各自的前辈,东西魏,还没满半个世纪。当它们跃上一个更高的水平时,重复的变化表现为突破和过渡。一个充满新的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一个新的汉族民族国家的重新建立,将以此为关键完成转变。

从东魏到北齐,从西魏到北周,史学界曾称之为胡人汉化运动总趋势中的反动的胡华运动。关于东魏-北齐,指出高欢虽然是汉人,但史料强调,世世代代积累的母系鲜卑血统远远超过父系汉人,与北魏皇室正好相反。

关于西魏——北周,指出西魏(公元554年,恭元年)于在位时,由元氏县恢复原拓跋氏,汉族权贵也改汉姓为朝廷赐的胡姓。比如隋朝的始祖杨忠是蒲氏,唐朝的始祖是小野氏。其实反汉化姓氏改造实施前后也就一年的时间。第二年,恢复了朝廷令前给的所有姓氏,而恢复汉姓,民族特点和文化转型,与胡人的血统比例无关。隋和属于母系鲜卑血统,比父系汉族血统浓厚,而唐朝仍然是汉族文化最灿烂的代表朝代。

所以在历史发展下,北朝分裂,性格还是进而不退。然而,分裂双方的进展速度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北齐进步缓慢,是北周在北魏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北齐最大的贡献在于制定法典。河清三年(564)颁布的十二法(名、禁、婚、谈兴、违法、诈骗、诉讼、盗窃、逮捕、毁损、稳定、杂项法)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鞭笞、迁徙、流放、死刑等五刑,以及谋反、大逆、叛逆、不道德、不敬、不孝、不和谐、不公正、内乱等“十恶”自北齐开始创制。十恶不赦的作恶者无论是什么身份,都不会被原谅,也就是后来说的“十恶不赦”

北周继北魏孝文帝之后,努力顺应汉族传统文化,其成就尤其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西魏至北周的伟大成就,与汉势力在这一地区的特殊扩张和活动有关。北魏后期,汉族势力在军事和政治中的比重变得明显,特别是因为北朝民族向河南省中心转移,到达陕西省或关中地区的人数远远少于关东。所以,当以关中为政治核心的西魏-北周建立后,汉人的话语权比北魏增加得越来越多,汉人主导的色彩更加鲜明。

北周袁泉的军事制度建立于西魏大同十六年(550)。史书解释“仿,置六军,借六等民”,发起人是汉臣苏绰。军制的出现沿袭了鲜卑八部、八国或八国制的旧貌,但组织成员对于汉人来说几乎已经变质。俗话说“关龙豪广征充军”,八柱国的教头大多任用汉人。而八股文在外表上的仿拟,则意味着关中汉人毫无保留、快速进步地吸收了北魏的错误经验,一步步平衡了曾经被动、弱势的北方人的情绪,在不与创新本质相冲突的情况下,对政治艺术的成熟运用。随后汉人一度给胡姓,似乎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尤其是从西魏到北周,儒家精神明显复兴。儒学及其政治指导原则,以及学术研究的根本经典,都随着二世纪末的大动乱而衰落了。从那时起,生命线保存的主要地点一直是剧烈波动的北部,而不是军事灾难蔓延到相对温和程度的南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北魏变得越来越严重,儒家的文明法治理想是孝文帝变法运动的动力。

从西魏到北周,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终于全面付诸实践。其标志是以周立为基础的官制的建立。这场划时代的新理想和政治改革运动发起于西魏恭三年五五七年,这是实行政府军制后的第七年。由关中汉族的苏绰、陆边率领,稳步展开。它的特点是政治制度的简化和由此带动的简单的社会特征。

就在西魏模仿周礼改革的同一年,有权势的人宇文泰死了。年底,继位的儿子推翻了西魏,自立了。这个相继的朝代以恢复古周朝制度为理想,也像古周朝的都城长安一样。因此,这个国家断然选择了“周”这个称号。北周以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在历史发展中占得先机,将四川和中国的西半部与黄河、长江的上游包括在内。从地理位置上看,这表明历史发展的主线必然是北周。

77年,北周终于灭了北齐。第四年,581年,北周虞雯政权被汉族人民镇压,汉族人民像洪水一样决堤,扩张到极限。被迫以汉人集团的实力打坐,名曰“隋”,故南北朝以普通汉人为主。隋文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回到北方汉人在中国的政权隋朝,开始了消灭后梁实现中国统一的大业。两年后(汉武帝在位第九年,589年),南陈王朝不战而灭。

从隋朝到唐朝,象征着旧时代被抛弃,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国和一个新的汉族正式诞生。但这个王朝,继汉朝之后,诞生于北朝,其文物制度是基础。经济制度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兵役制度是北周军事制度的延续,法律是北齐河大清的蓝本。唐朝被后人称赞在政治上切除了宗族的毒瘤,人民参与政权的权利恢复到了和汉朝一样的平等。也是北魏政治革新工程之一的“不局限于资本,只在得人心”的既定轨道。

所以唐朝的万千气象都是南北方,应该承认主泉发源于北方。南朝代表旧时代的衰落,北朝酝酿新时代,这是南北朝历史的总特征。

姚大中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是割裂的,中国的历史看不到世界,在世界的历史中也找不到中国。姚铸的《中国史》兼容了中、日、西史学的研究和写作方法,打破了传统中国史的认知茧,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突破传统中国历史演绎由中原向外的藩篱,为秦楚这个半边缘国家正名。

2.东汉以来贵族家庭演变的历史叙事,蕴含着庶民的民生情结。

3.分析吴胡建立的胡汉联合政权的实质,客观地展现了大分裂时期的民族纷争与融合。

4.正视塞外草原征服者辽、金、元,与汉政权一视同仁。

5.在与域外中国动态接触的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历史,梳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渊源。

:2327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68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