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葛尔丹是现在的哪里

清朝的葛尔丹是现在的哪里,第1张

葛尔丹是现在的哪里【葛尔丹为什么要反大清】

高尔丹是人名,不是地名。

此人是准噶尔汗国第四大可汗,全名楚若斯·加尔丹。

明初,在明军的打击下,北元分裂为鞑靼和瓦拉两大部落。

这里的“瓦拉”人是准噶尔人的祖先。

在这里插一句话。“瓦拉”人,还有后面会提到的“卫拉特”人和“莫西蒙古人”人。其实都是指同一个人。

具体来说:

明代时称为“瓦拉”;

清朝时期称为“卫拉特”或“莫西蒙古”。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原的朝代也在不断变化。中原统治者对草原人民的称谓也在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你在书中看到一些不常见的名词如瓦拉、卫拉特、莫西蒙古,不要混淆认为这是三个部落。其实都是指一群人。

回到正题。北元分裂后,明朝继续打击继承北元正统的鞑靼人。

这期间,鞑靼人被明朝打得喘不过气来。

由于瓦拉人的疆域远离明朝,位于草原的西北方。另外,他们不是蒙古东正教。

所以瓦拉人看了战争闷声发了财。

在明玄宗时期。鞑靼只剩一口气,瓦拉首领乘虚而入,乘虚而入,突袭鞑靼,杀了其宰相,然后立了一个傀儡皇帝。

结果鞑靼部被瓦拉部吞并。

草原的首领换了,明朝当然要调整政策。

从明宣宗后期开始,明朝将打击对象改为瓦拉。

随后几年,双方互相攻击,冲突升级。

公元1449年,明朝与瓦拉的矛盾达到顶峰。

这一年,明英宗亲率二十万大军讨伐。

结果明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经此一役,明朝由胜转衰。已经不可能在草原上发动几十万人的征服。

然而,明朝获胜的瓦拉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并没有维持很长的高峰期。

公元1455年,瓦拉汗先被他的手下暗杀(在国内革命中活捉明英宗的那个)。

瓦-棘部立即陷入分裂,从此一蹶不振。

鞑靼人趁机摆脱了瓦拉部的控制。

十年后,鞑靼鞑靼人的大雁可汗恒空诞生(明朝称他为“小王子”)。这个达扬可汗先统一了鞑靼各部,然后彻底赶走了瓦拉人。把瓦拉赶回西部草原。

至此,瓦拉退出了与明朝的战争。我又一次成了草原上的看客。

之后,瓦拉的历史就比较简单了。

瓦拉人首先迁移到草原的西部,但鞑靼人继续击败他们。然后他们进一步向西迁移,迁移到现在的新疆地区。

明朝末年,瓦拉分为四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

这期间,中原地区的人也改了名字。它变成了“威拉”。

因为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又有黄金家族血统,所以他的血统高于其他三位首领。(准噶尔部和杜尔伯特部的领导是叶仙的后代,吐尔忽部的领导据说是克烈部的后代)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硕特部大汗都是西迁后的瓦拉部老大。

当时分裂的不止瓦拉一个人。

短暂统一后,鞑靼人也分裂了。

第一,蒙古之外的部落首领不信任成吉思汗后代的领导能力,另立门户。蒙古,分裂为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

后来,漠南的蒙古部落不信任他们的首领力丹汗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房屋。

于是,漠南蒙古进一步分裂成几个小部落联盟。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有几个小部落。

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打起来互相照应,根本不团结。

所以当东北出现女真的时候,这些蒙古人看似寡不敌众,实际上是分散的。根本打不过女真人。最终被清朝消灭并逐一吞并。

其中,最先被满清征服的是漠南蒙古。

1634年,利丹汗去世。

次年,其子被皇太极俘获。蒙古南部各部首领立即归顺皇太极。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喀尔喀蒙古部和卫拉特部听说此事后,也派使节向他们归顺,承认皇太极为自己的宗主。

皇太极成为所有蒙古人(包括准噶尔)公认的领袖。

也就是说,一群蒙古贵族请了一个女真人做自己的皇帝。

但喀尔喀蒙古部和维拉特部只是名义上投降,清朝对他们没有实际控制权。因此为后来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对抗,蒙古可汗地位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漠南蒙古向清朝投降的时间差不多。准噶尔以武力驱逐了突厥人,把他们赶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后来,突厥人在那里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

但和硕特部主动搬家,离开新疆,到青海发展。

于是准噶尔成为新疆的领袖,称霸天山南北,是当时中亚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没有。

到噶尔丹继承准噶尔汗位时,准噶尔疆域约300万平方公里。

高尔丹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意识到准噶尔汗国的疆域虽然大,但扩张空是有限的(受到清朝和俄国的打击)。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准噶尔未来就要灭亡。

于是,他以成吉思汗为榜样,发动了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

按照他的计划,先攻克喀尔喀,再招降漠南蒙古。蒙古统一后,清朝终于灭亡。就像成吉思汗消灭徐金国一样。

然而,高尔丹运气不好。在他率军攻伐喀尔喀蒙古各部后不久,他的侄子阿拉波坦在后方篡夺皇位,切断了他的退路,使他失去了后援。他要和他带到外蒙古的三万人以及控制中原、人口数亿的清朝打仗。

实力如此悬殊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七年的战斗,加尔丹战死沙场。(也有自杀的)

至于他短暂征服的喀尔喀蒙古诸部,则臣服于清朝。

这次提交的与上次不同。这是对大地的真实臣服。

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被纳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篡夺其大汗位的侄儿阿拉波坦与清朝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友好关系。

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受到清朝和俄国的挤压,准噶尔汗国空的发展本来就小。现在外蒙古已经纳入清朝版图,准噶尔汗国东扩的可能性被彻底堵死。

后来,犯了错误的阿拉波·谭把突破的目标对准了南方的青藏高原。

公元1717年,准噶尔军入侵拉萨,消灭前老大霍氏,吞并西藏。

这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不久后,十四阿哥派康熙进藏,赶走准噶尔军。

此役胜利后,为了切断准噶尔对西藏的领土野心,清朝将西藏纳入版图。

几年后,抢夺青海藏区的丹津反叛了。他与准噶尔汗国勾结,引起雍正的注意。

年羹尧率领军队迅速平叛时,。为了防止青藏高原的地方势力再次与准噶尔勾结,青海也被纳入清朝版图。

从历次准噶尔与清朝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准噶尔与清朝之间其实没有仇怨,只有利益冲突。

清朝起初只是想守住明朝的地盘,并没有入侵新疆、吞并准噶尔的打算。

但随着准噶尔野心的暴露,他统一蒙古的企图破坏了清朝满蒙一体化的基础。这就导致了清朝和准噶尔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发了清朝灭准噶尔的欲望。

公元1727年,阿拉博·谭去世。

雍正认为这是一个消灭平江的机会,于是调集16万大军,以稳扎稳打、蚕食鲸鱼的战术向准噶尔腹地推进。

这个计划是合理的。新疆远离内地,只有稳扎稳打的努力才是最安全的。但遗憾的是,清军的计划因为泄密被准噶尔人知道了。因此,这场灭族战役(“博克特岭、通博之战”)以清军的惨败和与准噶尔的划界而告终。

但是,清朝毕竟大,输不起。此外,清军在河西走廊站稳了脚跟,在巴里坤、哈密设立了前进基地,掌握着战略主动权。所以在接下来的30年里,清朝和准噶尔虽然表面上友好,但是没有爆发战争。但是准噶尔对清朝已经不是威胁了。但是清朝能够自保,随时进攻准噶尔。

清朝只是缺少一个远征准噶尔的机会。

1753年,准噶尔爆发内乱,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龙召开了一次宫廷会议,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他满怀希望地听取人们的意见,但大多数大臣认为远征新疆是浪费的、军国主义的,并不赞成。当时只有傅恒等少数大臣建议趁机灭掉准噶尔。他们认为朝廷布局多年,早就是吞并准噶尔的基础。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那会是什么时候?

龙心里想去探险。最终,他以一种武断的方式推进了一个人灭绝的计划。

公元1755年,在准噶尔汉奸的带领下,清军长途奔袭,攻占伊犁。吞并了准噶尔汗国的大部分领土。

但是我不想。当年冬天,为清军带路的准噶尔汉奸看到清军主力已经撤退(由于粮草不足),立即造反(阿穆尔萨那之乱),消灭了留在准噶尔的少数清军(数千人)。夺回了大片领土。

消息传到北京后,有大臣主张放弃准噶尔占领区,退守哈密。

干巴巴的愤怒。他斥责刘统勋(刘的父亲,建议退兵)并解雇了他。一方面调集军队进行报复,并颁布圣旨,指示前线指挥官“消灭准噶尔,永远免除后患”。

后来,甘龙又加上一句“粮食够敌人吃了”,让前线指挥官不必在意世人的评价。

于是,清军就这么一路走着,吃着,打着准噶尔。

此战之后,“准噶尔”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至于盘踞在新疆的莫西蒙古,已经衰弱到不能再对清朝构成威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150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 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