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乾隆王朝》中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这个阿桂死了之后好像没有让这个和珅吊唁,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之前他们两个不是关系挺好的吗?怎么到现在就成这个样子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咱们先说说这二人之前的一些往事。
乾隆年间甘肃撒拉族、回族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发京师健锐、火器营官兵两千名赴甘肃,并命阿桂和户部尚书和珅前往督师。这时,阿桂正在河南督办河工,乾隆帝就命和珅兼程先行。和珅到甘肃后,义军已从兰州主动撤离,转移到距兰州三十里的华林山一带。和珅督军进攻,义军人数虽少,但顽强抵抗,“众虽千余,皆新教死党,素业射猎,精火q,又负地险”,清军屡攻不下,固原总兵图钦保和近千名官兵都被击毙。不久,阿桂抵甘肃军营,和珅将失利责任归之于诸将不听调遣。阿桂认为如有这种情况,就应以军法处置。于是他就同和珅一起,召集诸将部署作战方略。阿桂发出的每一道指令,诸将都应声答应。阿桂对和珅说:“诸将殊不见其慢,当谁诛?”和珅又羞又恨,说不出一句话。乾隆帝对和珅的无能也有所察觉,颁诏斥责他不把战争的实际情况上报,说:“自阿桂至军,措置始有条理,一人足办贼,和珅在军,事不归一”,下令和珅速回京。这件事使和珅益加嫉恨阿桂,二人自此不睦。
此时,朝廷的政局已为和珅及其同党所把持。和珅善于揣摸和迎合乾隆帝的心意,处处讨其欢心,深得皇帝宠信。阿桂虽以勋臣为首席军机大臣,地位在和珅之上,但因他十余年间经常外出,很少在京城处理政务,使得和珅乘机窃取大权,“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大僚恃为奥援,剥削其下以供所欲。盐政、河工素利薮,以征求无厌,日益敝”。阿桂对和珅专权乱政很是痛恨,但碍于乾隆帝对和珅的宠信,加之自己年已古稀,力不从心,因而也无可奈何。然而他不愿和和珅同流合污,尽管和珅一再拉拢他,也不能动摇他洁身自好之志,“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去和相十数武,愕然独立,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终不移故处也”。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其子颙琰,自己则称太上皇。次年,颙琰正式即位,是为嘉庆元年(1796年)。这年阿桂已八十岁,他因身体不适被准休假养病。谁知从此不起,于次年八月病死,终年八十一岁。阿桂死后,被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成。
因此可以得出,首先阿桂是朝廷中的元老,深得乾隆的器重,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是不弱。而和珅当时只是一个宠臣,对于这种人,阿桂是不屑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没有多好!对于这两种人可以说一忠一奸,一黑一白,各代表两种势力。阿桂死后考虑到代表正义一方的忠诚们自然会做出与和珅一方的决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