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住自己的心,要看见自己的佛性。师父今天想跟你们讲讲,什么叫佛性。佛性 是什么?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
佛性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来说,小乘佛教认为,成佛者仅限于释迦牟尼一人,其他人不具佛性,也不能做佛,如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中说:“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说有。”在小乘佛教后期出现了佛性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对心性问题的探讨促进了佛性观念的产生。
早期佛教主要通过“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理论来解说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中的原因,认为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明与惑业对人本净心性的浸染。基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的学说,佛教主张通过修行,使人的烦恼心转变为清净心,从而消除人生的烦恼,解脱轮回的痛苦。
:
拓展:
人修道的过程也就是清净心性显扬的过程。“心性本净”反过来说即“性净之心”。众生都具有这个“性净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做“佛性”。可见,佛性论的产生与佛教的解脱理想相关,并与佛教对人心的净染,亦即善恶、迷悟等状况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所说的污染心和清净心,一般都还不具有精神实体的意义;心只是被“假说”为解脱论上的主体,而不具有绝对永恒的意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