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轼而望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登轼而望之的而是什么意思,第1张

登轼而望之的而是什么意思

“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关系,无实际意义,表示“登”与“望”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并说明“登”是为了“望”。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登轼而望之: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该句出自《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


原文选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词句注释:

1、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之,指曹刿。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2、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3、败绩:军队溃败。

4、驰:驱车追赶。

5、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6、遂:于是,就。

7、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作品赏析: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选段为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361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9
下一篇 2022-1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