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善则拜”的上一句是: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意思:
“闻过则喜”写的是子路是勇于自修自正的人,心里唯恐自己有什么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人给他指出来,他就特别高兴,欣然接受。“闻善则拜”写的是子路一听到善言建议,就肃然拜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去做。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道理:
闻过则喜之人首先必然是谦逊的,人不谦迹,而是傲慢,自以为是,是难以做到真正的“闻过”的。闻过则喜之人必是坦诚的。文过饰非等这些都是不坦诚的表现。
闻过则喜之人必然是能辨明是非的,知道什么是过,什么是非。闻过则喜之人必然是追求上进的,没有上进心谈何喜。必然是有改展的眼光的人,即具备成长型思维。
相关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相关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孟子》的主要内容:
《公孙丑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