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伤春悲秋”,意思是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悲伤的情绪,多形容多愁善感。伤指忧思,悲伤。
成语出自清代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古代伤春悲秋的原因:
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川烟雨,满船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
文人、诗人的作品风格会与当时社会有关。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关于伤春悲秋的诗:
1、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春雨》(唐代李商隐)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唐代杜甫)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唐代刘禹锡)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