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成语的“活用”行测

行测言语理解:成语的“活用”行测,第1张

行测言语理解:成语的“活用”行测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成语,大家需要注意一些成语的搭配对象,比如有些成语只能形容人,有些则更为广泛。然而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有一些正确选项的成语使用,也并非完完全全和词典上的解释一模一样,那到底是不是误用?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活用”而非“误用”。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个成语:良莠不齐。而我们经常在词典上看到这样的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基于这样的解释,我们往往认为这个成语只能形容人,而我们在不少主流网站也会看到一些让我们一头雾水的用法,在人民网的一些文章中就有以下几种情况: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文章《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写道:同时,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信息真假难分、思潮正误并存、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造成冲击。

《人民日报》2018年1月24日文章《积极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写道: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偏少、结构不合理、质量良莠不齐,还不能满足人民对多元化、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可见,在以上两个文段中“良莠不齐”都没有形容“人”,我们要了解成语的本义来源——莠,是一种田间常见杂草,俗名狗尾草。狗尾草的叶子跟禾苗相似,常常混在一起生长,令人难以辨认,也就难以清除。故而《孟子》有云:“恶莠,恐其乱苗也。”(意思是,讨厌狗尾草,怕它扰乱禾苗的生长)“莠”后来生出比喻义,比喻坏、恶。如“莠民”意为坏人,“莠言”意为恶言,由此我们习惯认为“莠”总是和人的行为有关。其实,良莠不齐,照字面解,是指好的(“良”的本义)和坏的(“莠”的比喻义)混杂参错。

好的和坏的,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事。形容水平、成绩,这叫活用,而不是误用。

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以成语的本义为基础,同时也要留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把逻辑填空做对,毕竟原作者的用词也有很强的主观性,要了解成语的活用,避免一刀切的错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3806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