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中的两种人生态度

渔父中的两种人生态度,第1张

渔父中的两种人生态度

从《渔父》一文,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为人处事(也就是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浑水摸鱼,乃至消极避世、随遇而安

“道不同,不相为谋”,渔父与屈原相遇的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从作者的态度来看,让渔父用“混世”反语来激励屈原,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倾向十分鲜明.。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

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儒家的入世,渔父乐在道家的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儒家的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展示的是道家的逍遥,意图在于苟且偷生,随遇而安。两相比较,谁积极,谁消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是两种人生态度的比较来说,一个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非不分、随遇而安,乃至混水摸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恐非意志特强者所能自持。然而,屈原却非但能够持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碎而不可改其白、竹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尤其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面临亡国灭种之时,屈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当然,民族危难时刻,也有企图随波逐流,以曲线救国的名义,充当汉奸走狗的!

有人认为屈原书生意气,不能与世推移。其实屈原的人生态度是不愿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导致被流放,最后投江水自杀。渔父的人生态度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自得其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384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