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在古书上指过三种谷物。一是指“粟”,脱粒后是小米;二是指不粘的黍;三是指高粱。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代可能更早。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稷由百谷之长演变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后成为国家的代称。
1、《尔雅正义》指出,北方称“稷”为谷子,它所产的米称为小米。
2、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草》中解释道:“稷,今人谓之高粱。”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引用程瑶田《九谷考》的说法:“稷……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
3、《本草纲目》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
战国金文中有图1的字形,这个字形隶定后写作“禝”,有人释为“稷”的异体字。字从示,表示与神明有关,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所以“稷”引申指五谷之神,故从示;而右部的“畟”是指示读音的声旁。
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在古书典籍中常用“社稷”来代指国家,如《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意为国君当与社稷(国家)共存亡。中国自古便以农立国,可见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历代的君王都很重视对土神和谷神的祭祀。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所以,古代的君王为祈求国土平安,五谷丰登,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社稷大典,久而久之,“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渐渐被用来代称国家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