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有的学科为,物理学和伦理学。唯物主义特有的学科为逻辑学。
在缺乏科学实证基础的情况下从主观直觉出发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决定的,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可以决定意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更多出于猜测而没有科学依据,但和早期的辩证法(即辩证法的萌芽)有自发的结合,没有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萌芽。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实证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思想与辩证法紧密结合,但他在历史观上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被马克思称为“战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早期辩证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对辩证法、只承认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思想。相对于战斗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的巨大倒退,这种唯物主义被马克思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同时他们还提出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相对应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去世后,唯物主义者内部又继续分化,出现了客观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的“新辩证唯物主义”等众多流派。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