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讲了什么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第1张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

永乐大典》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在当时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为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宝库。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名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我国明朝的《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分门别类地收集了上起先秦、下到明初的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之多,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在当时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为中国古代文化成果的宝库。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加以编入,甚为详备,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以保存流传,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改变了以前类书单纯分类的弊病,吸取了韵书以韵检字的优点,确定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撰方法,按《洪武正韵》的韵母分列单字,按单字分类汇辑与这一单字有关的各项内容,对每一个韵目,都是先注音后释文,并附该字从钟鼎文到行草的各种写法,更便于检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05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