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除羧酸及其盐类、酚、胺等外,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电解质而言的。非电解质是以典型的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不发生电离反应。
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型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从概念可以看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或"与"和",前者则表示,只需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成立,即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可以叫做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也可以叫做电解质;而后者,则需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即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同时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才能叫做非电解质,也就是说,不能表述为:在水溶液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同理,也不能表述为,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还需要注意的是概念中的"化合物",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其前提都必须是化合物,脱离化合物这一范畴,讨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Cu、C、O2等单质,空气,海水,溶液等混合物,这些既不是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对于在水溶液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但对于熔融状态可能很多同学有疑问。熔融状态其实是:在常温下,固体物质(一定是纯净的物质而不是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熔点后变成液态物质,有液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叫该物质的熔融状态。
化合物不是电解质就是非电解质。在再分类中得以体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