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报洛南县“掺假扶贫”问题(央视曝光洛南扶贫掺假,三大问题击中舆论痛点)
4月23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在《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掺假扶贫摘帽》,称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上河村、三星村两个村扶贫存在问题。指出上述两村存在饮水设施不足、村民饮水困难、需外出取水等问题。再加上当地五保户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上级脱贫后无人问津。罗县扶贫办、水利局等职能部门混乱,记者手机被当地工作人员抢走并辱骂。脱贫后还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和基层职能部门抢记者手机,迅速引起公众关注。
据央视报道
好政策执行不力刺痛舆论神经。
一是五保户安置点住在施工队,“面子工程”引发舆论哗然。视频中,洛南县灵口镇上河村五保户集中安置点,居住着附近的一个工程队。真正的五保户冷爷爷一家住在只有七八平米的破旧砖房里,因为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太危险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五保户集中安置点其实是“面子工程”。为了迎接上级脱贫验收,安置点的修复工作进行得很匆忙,水也没通。脱贫摘帽后,没人感兴趣了。
红瓦五保户集中安置点与空之间明显裂缝的土坯房、狭窄破旧的砖房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刺激着舆论的敏感神经。五保户宁愿住危房也不愿意住新房,但根本原因是安置房只是检验的“面子工程”。只关心上级任务,不顾民生的地方行为,才是舆论高涨的核心。人民群众的微观批评一针见血,指出“摆脱真贫,摆脱真贫,脱贫攻坚要有实效,为民做事要有诚意”。
二是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人力取水浪费人的钱,引发纠纷。上河村被采访的贫困户还没有实现供水到户,需要用电动三轮车两个小时从两个省取水,用纱布过滤。但门前贴了饮水安全牌,被质疑他们搞形式主义。还有很多贫困村民自己建档立卡,每吨水需要花50-60元买水。三星村村民只能从水坑取水,用屋檐接水。水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质差,缺水。
在媒体报道和众多参与评论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长满青苔、直径不足2m的水池,竟是十几户人家的水源”这句话,道出了村民对饮水安全问题的无奈,也反映了舆论对当地村民生活状况的同情。网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替代,加深了对地方当局不作为的不满,并蔓延到其他方面。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发表评论文章称,饮水安全是评价扶贫成效的硬杠杠和基本底线。我想问一下,饮水安全都不能真正掌握,那贫困人口的增收,产业的繁荣,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又如何呢?说服并认可当地人?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乱提问,抢记者手机逃避新闻监督。采访过程中,陕西省洛南县工作人员质疑记者,为琐事相互推诿。对于当地居民反映的问题,洛南县扶贫开发局工作人员表示,饮用水问题不在辖区内;罗县水利局的回应不清楚,不得而知。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记者在拍摄时,抢走了手机,将记者赶走。
当地职能部门对村民提问的无知和面对记者采访时的强硬态度,导致舆论怒火上升,直指官僚主义。微信官方账号的一篇文章称,“从水利局工作人员麻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关心群众的饮水困难和用水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就是把盖子盖上,盖得越紧越好。”“与群众的无奈和悲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部门领导的粗心和傲慢。”
提高调查级别很难掩盖舆论的不满
舆论关注度持续上升,上级部门升级应对。报道播出后,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微博成为主要看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5日14时,关于“陕西洛南脱贫摘帽掺假”相关信息9815条,其中微博(不含二次转载)占比近65%,其次为网络媒体、APP、微信。以下三个方面的网友观点占据主流:一是谴责形式主义,呼吁彻查严惩扶贫造假。比如网友@颜武石说的“招摇撞骗国家,地狱买单”。二是认为政策虽好,地方干部不作为。比如网友@iBing说,“有些地方的贫困真的是干部不作为造成的”。第三,相信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陕西洛南。比如网友@任在旅途中说的“深入调查,恐怕远不止这些”。
面对汹涌的舆论热潮,当地迅速介入调查。24日15时,“陕西发布”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对举报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相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24日晚,话题#陕西洛南扶贫被调查曝光#冲上微博热搜,25日6时,#陕西回应洛南扶贫造假问题#冲上实时热搜榜第二名。此后,这两个话题都退出了热搜榜。截至25日14时,热搜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4.6亿。
(来源:人民日报舆情数据中心)
负面舆情周五降温法在民生热点面前失效。遵循传播规律,一般好消息在工作日中间公布,能获得公众长期关注,而负面信息在周五发布。媒体工作者和公众都沉浸在周末假期的轻松心情中,不易调动舆论传播的积极性。从事件的舆情传播趋势图来看,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在周五晚上播出了这条新闻,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舆论关注,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直到第二天15: 00。直到16: 00后,立刻出现了舆论关注的热潮。分析发现,4月24日15时,@人民日报发文关注此事,并转发小阳视频报道和主持新浪微博话题#调查曝光陕西洛南扶贫脱帽掺假#,仅微博就有近14万赞。此后,@环球时报等权威媒体新媒体账号纷纷转发相关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舆论关注度。陕西洛南县部分村庄的民生痛点引起中央媒体关注,进而引发舆论关注,舆论热度居高不下。
(数据来源:2021年4月23日20:00-4月25日14: 00,每4小时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传播图)
二次舆情滋生,提高应对难度。举报职能部门对村民问题的冷漠态度和抢夺举报人手机逃避监管的行为,刺激了舆论对当地官僚主义的不满,舆论主题开始蔓延。一些网民涉及陕西秦岭别墅案,质疑当地官场作风。比如有网友说秦岭别墅案还没淡出舆论记忆,又发生了这种事。陕西干部的官僚作风是扼杀陕西经济的罪魁祸首。还有网友深挖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陕西省商洛县扶贫开发局干部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洛南县财政局被表彰为“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网友“悲哀的少校”上传了5天前在微信上发表的《洛南县多措并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运行》一文进行讽刺。甚至有网友将矛头指向了扶贫普查,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界面榆林”,质问陕西洛南为何敢造假扶贫。为什么之前的自查、监督、普查都没有发现?相信成立调查组对举报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后,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评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的关键时刻,陕西洛南部分村庄被央视曝光,随即掀起舆论关注浪潮。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介入调查,推进应对,回应公众关切。然而,五保户集中安置点沦为“面子工程”,两个村的村民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当地职能部门推诿,反映问题态度强硬,使得舆论持续追逐当地职能部门,二次舆情滋生,舆情处理难度加大。地方当局在关注舆论不满的同时,更应该深入思考。陕西省委、省政府已经介入调查,相信一定能够还原真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当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安置工作。但当地职能部门是否存在失职、不作为等作风问题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二次舆情的持续发酵。
这种事情虽然只是个例,但对其他地方也是一个警醒。国家扶贫政策涵盖了贫困人口生活的诸多方面,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了“面子工程”,流于形式的脱贫。即使中央已经宣布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也指出“脱贫不是终点”,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是转型期的重要任务。当地应摒弃“敷衍”、“应付”的错误观念,树立攻坚成果丝毫不能掺假的思想,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是打消民意的根本之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