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入侵德国(大闸蟹泛滥德国)
这个季节,是吃大闸蟹的时候了。先把蟹脚弄断,然后打开蟹斗,吸出奶油,剥去蟹肉丝,轻轻拌上姜醋,慢慢送入口中。蟹肉的丰腴在瞬间侵占了你的舌尖。真可谓“秋风两蟹黄酒,虽天人不愿归”。
我们说的大闸蟹通常指的是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分布很广,所有的入海河流基本都有分布。随着远洋运输的发展,中华绒螯蟹可以带着大船的压舱水漂洋过海,开始入侵世界。
大闸蟹在很多国家泛滥,比如德国。
德国大闸蟹泛滥成灾早在1900年,大闸蟹就已经随船抵达欧洲。这些幼蟹被停泊在中国吴淞口的船只吸入储水罐,然后漂洋过海来到北海的港口。水库的压舱水释放后,这些幼蟹陆续进入莱茵河、泰晤士河等水系。两年之内,它变成了人们随处可见的生物。它们出现在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瑞典、芬兰等国的内陆河流中。
1912年,德国首次有官方报道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大闸蟹。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足武士对德国本土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闸蟹的繁殖能力惊人。一般一只100克以下的母蟹含卵20-30万,100克以上40-50万,200克以上60-70万。随着大闸蟹数量的增加,开始与本地蟹种竞争,占据它们的生存空间空,从而成为德国唯一的淡水蟹种。
这些一天能爬行12公里的“装甲动物”还擅长挖洞穴和破坏堤坝。它们还破坏捕鱼工具,吃掉网中弱小的鱼虾。甚至一些工业基础设施也成了它们摧毁的目标。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仅德国大闸蟹造成的损失就达8000万欧元。
大闸蟹成了在英国引起全国性恐慌的“入侵者”。他们深入伦敦泰晤士河主航道,在英格兰北部和东北部的亨伯河和泰恩河定居。国外的大闸蟹生命力极强,不仅能迅速适应英格兰的江河湖海的生活环境,还能主动抢占英格兰本土水生生物的领地。
大闸蟹经常成群结队地堵街区。1998年,大约75万到100万只大闸蟹堵塞了英国一座水电站的鱼网(这张网用来引导鱼进入笼子,帮助它们绕过水泵)。大闸蟹呆在那里,吃光了后面的鱼虾。在大闸蟹出没的土河堤上,平均每平方米有50个蟹洞,每个直径5到10厘米,深度5O厘米。这样的河堤会变成蜂窝结构,非常容易坍塌。
大闸蟹不仅在欧洲横行,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纽约环保局警告称,平静的哈德逊河出现了对当地水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的“入侵者”——中国大闸蟹。
如何解决大闸蟹德国人不爱吃大闸蟹,认为这些生物壳多肉少。以前德国渔民主要是把抓到的螃蟹用来做肥皂或者动物饲料,或者干脆大量捕杀,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他们反对用化学药品杀死大闸蟹,因为这可能会杀死鳗鱼等鱼类。
这些方法都没有阻止大闸蟹的繁殖。大闸蟹生命力极强,德国易北河和哈维尔河干净的水质为大闸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渔民的方式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繁荣。
英国没那么讲究。除了使用电网,他们有时还会使用投毒的方法,但在毒死蛇头的同时,也会毒死其他生物。
最后,别无选择的欧美人开始想最简单的方法——吃。路德维希-拉斯特的渔民成为第一批开始吃螃蟹的人。他们定期向中国和越南的美食爱好者家庭,以及亚洲超市和餐馆出售大闸蟹,价格为每公斤3-8欧元。(部分地区可能更贵)。相对于国内大闸蟹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便宜了。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渔业公司每季为客户提供3吨左右的大闸蟹,他们捕捞的大闸蟹还出口到新加坡。
荷兰人还做了一个宣传标语,让中国游客在荷兰吃螃蟹。可以说,欧美的人们都在急切地呼吁中国吃掉、杀掉这些大闸蟹。
欧美愿意尝试这种大闸蟹的人太少了,欧美的中国人根本消费不了那么多大闸蟹。许多中国商人看到了这个商机,想把它运回中国销售。两年前,某电商平台出现预售德国大闸蟹的热潮。短短几天,30多万只大闸蟹预售了3.5万份。
然而,未经合法准入和检疫的德国大闸蟹存在诸多风险,涉及动物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敏感问题,属于高风险商品。德国大闸蟹在德国已有近百年历史,不确定是否因环境变化而变异,或携带当地水环境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和有害生物。未经严格检疫和检测就盲目引进或食用,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隐患。最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取消了。
经过这次,华商进口德国大闸蟹的想法彻底打消了。不难想象。谁先拿到欧美进口大闸蟹的许可证,谁就赚得盆满钵满。
毕竟像英国的大闸蟹,据说比在老家还能长得更大更壮。有水产专家认为,由于欧洲没有其他淡水蟹,大闸蟹只在那里自己的种群中交配,品种非常纯正。在它的故乡中国,近年来螃蟹养殖业异常繁荣,各种螃蟹在各个水系间盲目引进。北辽蟹、瓯江蟹和俗称“蟹壳青”的长江大闸蟹混养。杂交导致长江水系大闸蟹品种退化。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坐飞机去欧洲吃螃蟹?
总结英国人视大闸蟹为入侵者,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你碗里的美食可能是别人的毒药,而别人的毒品可能是你的良药。不同的环境在基因、体质、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对一种事物或美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闸蟹这种中国人眼中的美味,在外国人眼中未必如此。
生物入侵近年来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