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小作文

中西文化差异小作文,第1张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作文)

今天科普小知识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知识,包括也会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文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中西文化有何异同?

3、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4、中西文化差异20点有哪些?

5、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

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

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

省、市、县到门牌号

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

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

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

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

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

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

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

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

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

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

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

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

省、市、县到门牌号

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

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

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

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

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

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

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

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

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

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中西文化有何异同?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差异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智慧的产物。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一、善恶观上的差异

概括起来,西方的善恶观是两句话:生活上与人为善,政治上防人为恶。生活上倡导博爱,人人亲善,让世界充满爱;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要防人为恶,重在营造一种体制和机制,防止坏人一旦进来做不成坏事。东、西方的善恶观差异很大。

我国的政治体制总幻想执政者都是先进分子,有觉悟讲党性,都是可信赖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权,轻制约监督,导致大量决策失误和大面积腐败,这个教训极为深刻。我想,我们的善恶观也得来一次新的塑造和进步,也求做到生活上与人为善,政治上防人为恶,社会才能平稳发展。

二、公私观上的差异

西方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利益驱动是永恒的主题。从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设计。所以西方放开搞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人们致富,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后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氛围,一改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局面。西方有个理念,即人的自私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回报社会,私有财产最终也都是社会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国过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兽,提倡“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这个东西带着极“左”的色彩,背离和压抑人性,严重束缚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观上的差异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点,与我们差异很大:

1、个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尊重人权,注重发挥人的特长。我国的文化观讲究“大一统”,凡事都得一个模式,一个思维,动辄就统一 思想,这就管死了个性,压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较累,社会发展缺乏多元化的动力。

2、开放包容。美国历史虽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国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这里杂交融合,很少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创新的头号经济强国,我国三千年自然经济,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夜郎自大,排斥外来文化,障碍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经济都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3、认真守信。德国人工作认真,一丝不茍,时间观念强,诚实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尔曼文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现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诚信精神,五种病态经济——诈骗经济,贿赂经济,债务经济,造假经济,赖帐经济,就是落后的文化观带来的恶果。

四、生活观上的差异

1、消费观。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 “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中国也有“三为”的价值观,一年四季忙为一张嘴,吃饭第一;人活着为了一口气,不计后果怄气打仗;死爱面子活受罪为了一张脸,处处要面子。中国人偏好攒钱储蓄过日子,导致中国储蓄率过高,达到46%以上;造成内需不旺,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弱。

2、隐私观。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3、生育观。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一些边老农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人口仍呈高速增长之中,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为14.6亿人。

五、竞争观上的差异

东西方在竞争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一是要不要竞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怎么对待竞争。西方人认为,竞争应该依法进行,提倡公开、公平,透明,提倡纵向竞争,向前发展,互相激励,用竞争为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中国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响,封建小农意识的束缚,红眼病多,往往从另一个角度看竞争。

中国人竞争是横着使劲,热衷于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这种内耗机制严重障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六、教育观上的差异

中国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学而优则仕,学习是为了得文凭,得文凭是为了当官,这种思想很有市场。学习目的是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愿意上高职,做技术工人。西方认为,学知识是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为了生活提高质量。

人才价值取向上有差异。中国讲文凭本位,干什么都讲文凭,提拔干部看文凭,晋升职称看文凭。这导致大家对文凭趋之若骛,文凭造假大有市场,屡禁不止。改变这种现象,要像西方那样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竞争取胜。文凭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强调死记硬背和循规蹈矩,西方强调知识更新和能力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想象力,所以世界诺贝尔奖大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

七、家庭观上的差异

1、家庭小型化。欧洲人在家庭上讲究小型化,每个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质量也高。我们讲大家庭,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亲情淡化。中国乡下人走东家串西家,凑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将。欧洲没这些事,亲属之间很少走动,各忙各的,无暇去串门闲聊;对孩子很少溺爱,更多地强调自立自强。

3、父母对子女的依附弱化,对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么强。养老靠社会保障,不用依靠儿女,所以不愿意生孩子,也没必要给后代积攒财产。

八、治国观上的差异

西方讲依法治国为主,把法制环境设计得很严密,让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条不紊。中国讲以德治国,从孔夫子开始就讲仁义礼智信,用德驯化民众,用礼规范行为,提倡克己复礼,半部《论语》治天下。

总之,东方人讲关系,西方人讲规则;东方人讲德治,西方人讲法治;东方人讲面子,西方人讲实际。

九、政府权力观上的差异

历史证明,德治核心是靠觉悟靠自律。人单纯靠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靠制度靠法制。中国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更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政府职能上的差异。中国政府职能的设定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给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对企业经济活动不干预;我国政府是万能政府,婆婆妈妈什么都管,管得太多,干预太深,恰恰束缚了经济发展。

二是规模上的差异。中国政府权力太大,事无巨细,带来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吃“皇粮”的人数多,财政负担重,办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大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一心一意办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好,企业受的束缚少,可以放手放量地发展。

三是体制上的差异。中国政府讲管制,讲审批,西方政府讲服务,讲协调。西方政府是“摇头”政府,告诉民众什么事不准干,法律都规定了,其他没规定的都可以干。

中国是“点头”政府,什么事都得经政府点头,没点头的都不准干,层层审批,束缚了经济发展,恶化了经济环境,导致发展经济的企业这种“羊”太少,经济执法管制部门的“狼”太多,难以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只能是杀“狼”才能养“羊”,优化了环境才能发展经济。

十、纳税观上的差异

西方纳税是全民纳税,纳税光荣,全社会尊重纳税人,纳税人有权检查和监督政府使用税款的去向。所以纳税人感到光荣,纳税心安理得,有积极性。西方的纳税氛围完整,纳税人权力与义务对等,国家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称,公务员与服务纳税人对应。

比较而言,我们缺乏纳税光荣、尊重纳税的理念。因此,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要增强三种意识:感谢纳税人,尊重纳税人,保护纳税人。

拓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东西方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至1989是第一阶段,1990至2001上半年为第二阶段,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三十年,东西方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并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力的增长而阴晴不定,起起伏伏。

中西文化差异20点有哪些?

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

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 :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电影文化:美国人喜欢调侃总统,英国人喜欢调侃一些暴力机构,比如监狱。中国人最喜欢调侃老百姓。

伦理型与法理型。  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内向型与外向型。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整体性思维型和个体性思维型。 从思维方式来看,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笔者认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中国人利用各种烹调技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则简单很多,他们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桌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有个体意识。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他们认为,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因此,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因此中国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差异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智慧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无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而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上,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而西方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观念根深蒂固,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 *** 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作文、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61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