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计量单位_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长度计量单位_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第1张

古代度量衡及古人的智慧

长度计量单位_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长度计量单位(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第2张

出土古尺

我收集到的一些古代长度单位如下:

里:三百步。

丈:倍墨为丈。

墨:五尺为墨。

常:倍寻为常。

仞:八尺为仞(周)。

寻:八尺为寻。

步:。六尺为步。

武:半步。

尺:十寸。

扶:四指为扶。

指:一指宽。

寸:1、一指宽为寸。2、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引申指以寸口为度的长度单位。3、自身中指中关节的长度。

分:十分之一寸。

厘:十分之一分。

毫:十分之一厘。

毫末:极其细微。

下面逐一解说:

里:三百步。《韩诗外传》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里由此便成为一种长度单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孔子家语·王言》:“周制三百步为里。”

丈:倍墨为丈。《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墨:五尺为墨。

常:倍寻为常。《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 杜预注:“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 杨伯峻注:“寻常意谓尺寸之地。”寻常是比较小的单位,慢慢衍生出普通、平常之意。晋?葛洪 《抱朴子?广譬》:“毫厘蹉于机,则寻常违于的。”唐?刘禹锡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叶适 《刘公墓志铭》:“今不过寻常文书,肯首而退尔。”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仞:八尺为仞。《孔安国曰》八尺曰仞。《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

寻:八尺为寻。《淮南子·主术训》:“故人君者,其犹射者乎!於此毫末,於彼寻常矣。”

步:一步距离。约等于六尺,故以六尺为步。

武:半步。即虎步,以半步小跑,以示雄壮、威武。后引申为追随。现在部队集合也是小步快跑。《周书·令狐整传》:“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当委以庶务。”《陈书·高祖纪上》:“珠庭日角,龙行武步。”亦谓称雄一方。晋·吕光《遗杨轨书》:“入则言笑晏晏,出则武步凉州。”《北史·崔逞传》:“及姚兴侵晋,襄阳戍将郗恢驰使乞师於常山王遵,书云‘贤兄武步中原。’”

尺:十寸。“一拃”宽作为尺。

扶:四指为扶。《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陈奇猷集释引旧注:“四指为扶。上於度量少有所失,下之得利已数倍多矣。”

指:一指宽。

寸:一指宽为寸。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引申指以寸口为度的长度单位,也有人认为“寸”的长度正好是自身中指中关节的长度。

分:贾谊《新书·六术》:“十分为寸,十寸为尺。”

厘:千分之一尺。

毫:万分之一尺。

毫末:解释为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或指笔端。《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臺,起於累土。”

仞这个单位古代就有点乱。《小尔雅》四尺曰仞,王肃从之。包咸郑谓七尺曰仞。《书》为山九仞。《释文》仞,七尺也。《应劭·汉书注》:五尺六寸曰仞。颜师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寻也。颜说与孔安国同,颜以八尺为仞是也。《说文》以仞为申臂一寻,非。一寻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减二分,应劭之说据汉尺也。《庄子·庚桑楚》步仞之丘注:七尺曰仞,亦非。

从以上长度单位可以看出,寸、指、尺、步、仞应为基本单位,与人身体部位密切相关,古人用一指、一拃、一步、双手伸臂计量长度很符合现实需要。其他单位都是以此上推与下分。因为人有十指,故“十进制”是古老的进制法,但古人发现十进制在分割时也存在麻烦:十之二分为五,五之二分为二点五,二点五再分为一点二五,往后越来越麻烦。于是古人想出了二分法,也就是现在的“二进制”,一条绳子对折为二,再折为四,三折为八,四折十六。以此对分永远都是整数。于是出现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两种进制法。因为“二进制”的先进,在称重计量上也得以应用,古代以十六两为斤,于是有“半斤八两”之说。也不知这二者谁先谁后,我估计长度单位在前,重量单位在后。

古人还对水平与垂直长度作出细分,水平八尺为寻,垂直八尺曰仞。于是有“高山万仞”。基于二进制的科学性,再反观仞这个单位的混乱,想必还是周人以八尺为度最佳。秦以后,尺的长度不断增大,而仞距定义不变,我想这也许是尺仞换算混乱的原因,但这种混乱也给现代人推算各朝代尺度提供了一定依据。先人们还发现一些有趣的常识:成人身高等于两臂伸展距离,也等于两腿伸展距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731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27
下一篇 2022-1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