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几乎尽人皆知、耳熟能详,说的是一只小鸟来到井边,对井里的青蛙讲“天无边无际,大得很”等语,用青蛙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小时候,由于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对这一故事的寓意深信不疑。然而,今天再次审视这个故事,我却对这一故事有了新的思索。当然,我的思索完全是站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考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
首先,常识告诉我们,故事里的“小鸟”和“井蛙”的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而环境适应性也不同。只要没有变异,“小鸟”的爹妈是老“小鸟”,而”井蛙“的父母是老”井蛙“。他们从生下来后,就没有任何可比性,“道不同不相与谋”。难道让”井蛙“一夜之间“扑通扑通”跳跃到山巅看太阳东升西落、夜幕下再和蟋蟀、猫头鹰等一块“呜哇呜哇”地“一起去看流星雨”,让“小鸟”钻进井里探究一下井底深处的奥妙?
《庄子·秋水》中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其中的“虚”通现在的“墟”,指居处。这两句意指,对于“井中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这是由于它局限在井中很小的地方,对于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结冰的事情,这是由于其生命局限于很短的时间。由此类推,井边的“小鸟”也不知太平洋有多深多宽广,海洋里都有什么鱼类;千年的海龟也没见过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社会发展到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没有人敢说是全知全能。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想以自己的经验、特长、眼光、见解去评判其它行业的专门知识,恐怕都是对牛d琴、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和“井底之蛙”无异,甚至最后沦为笑柄,只能是贻笑大方。难道说,“对牛d琴”嘲讽的仅仅是“牛”缺乏音乐细胞、不解风情,不懂阳春白雪,而不是“d琴者”的不考察对象、盲目地一厢情愿?“小鸟”看到的天空是“大得很”,而“小鸟”又是否知道高空中苍鹰和白天鹅的视野以及它们领略到的奇异风光?更别提鲲鹏展翅翱翔“扶摇直上九万里”了。
“坐井观天”的故事,从开始就设定为“小鸟”是知多识广、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代表,而“井蛙”显然是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之辈。我认为这显失公允。故事的设计者从来没有站在“井蛙”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我也从未对“井蛙”抱有丝毫的“卑微、弱势群体”心态。相反,适者生存,“万类霜天竞自由”。井底恰恰是“井蛙”的生存环境。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对井底幽静、深邃的环境开始熟悉并逐步适应。想像一下,视野之内全是一尘不染的空气,没有井外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烈日、风雨的摧残,一日三餐渴了有纯净的井水,饿了有蚊虫充饥,悠哉游哉——这不正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吗?
稳坐井底,静观尘世沧桑;偏安一隅,远离世态炎凉。这比置身闹市中更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把一切看淡的佛性心态。只因置身井底,更知人微言轻,轻易不肯发声。但坚守井底,一样能看到天上人间的云来雁去,花开叶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不至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不就足够了吗?这不正是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的诠释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