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我是知道的。初中,看了一出昆剧《十五贯》,当时印象很深刻,诺大的舞台,没什么道具,就靠两个演员在那里唱和演,虽然听不太懂,故事却约略知道,感觉那唱腔跟京戏很相似。以后,随着时间轻轻流淌,却是昆曲的真空地带。 《牡丹亭》我也是读过的,每当读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很多典雅清丽的曲辞时,便平白地口齿噙香起来,感受到无限春光一样。
《红楼梦》中黛玉在梨香院外隔墙听得这一段,心动神摇起来,思想刹时也在青春的盛宴上徘徊游移,仿佛有人泄露了她的心事,那一刻真不知是谁在游谁的园,是谁惊了谁的梦。这才知道,我们读的那些优柔雅致的词藻原是这么唱的!后来,我在留园的涵碧山房邂逅了盛装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他们白衣翩翩,水袖轻扬,玉指纤纤,我下意识地屏住了气息,一任自己被牵引被沉醉而回头看到了岁月对岸的风景,那份美,美得触目惊心!怪不得《牡丹亭》是那么轰动!
对现在的人来说,在剧场里坐上老半天,看着台上人进人出,幕开幕落,细语慢词,翠舞珠歌,是要有些闲情逸致的。可是,在你看着看着时,舞台上那种虚拟出来的真实,入木三分地刻画着人物内心极为丰富而且细腻的变化,绝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来得生动而且精彩。于丹在她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中,就把她欣赏昆曲的心得感受细致地分成了“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成熟于明朝中叶的昆曲,好似一把折扇,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筋骨,扇面上融合了古典音乐、诗词、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将其慢展轻摇欣赏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六百年磨合锤炼方而成的和谐优雅。我想,这才是昆曲的真正风彩。而任何艺术都是耕种性灵的工具,它提供给你的是人生智慧。
于丹在她的“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中打通了昆曲与人生之间的通道。“人生如戏”,你在看戏,你也在看自己,戏里戏外的每一幕,都夹杂着关于生命的感慨,人生的种种。于是,我们常常能在书中读到她心灵解读式的句子,再加上她灵性华美的语言,真是一种至美的享受!且看她是怎么说的:“我喜欢有些流光纯粹是用来浪掷的,可以敏感到四季,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可以拍一支曲子,霎时间沧桑幻化,古今同心。”
如果我们只把于丹的话当成好句子来欣赏,显然是没有把于丹做的这一桌的活色生香的好菜吃干净。书中于丹延续着她一惯关注心灵的风格,借昆曲之壳再一次告诉我们,生活需要从容,需要梦,而典雅婉转的昆曲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当你一任自己深陷在昆曲里时,时空颠覆,忘却营营,日常的繁忙和琐碎都已屏弃在外了。这或许就是她所说的“慢生活”。
“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没看过于丹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怎知我说的对否?呵,这么说有为该书吆喝之嫌,但我肯定不是于丹的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